一份75%酒精+2.75份水
因为供氧系统中,常规压力为4公斤,即通过流量计的纯氧的压力约在4公斤左右,这个专流量一旦处于正常大气压属压下,气体的体积将增加4倍左右,即常压下流过的气体体积将是流量计显示读数的4倍;病人吸入的是正常压力的氧气,所以要将流量计显示的流量读数转换为正常压力下的流量,即流量计读数的4倍左右。
吸入氧浓度(%)=21+4x氧流量(L/min)
这个公式仅适用鼻导管或鼻塞。《内科学》在呼吸衰竭一章书中说到氧疗,特别指出了鼻导管和鼻塞这两个吸氧装置。而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就是上述公式。
1. 该公式的推导依据:
《ICU主治医师手册》有详细说明。我们以“正常人”的“正常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做简要说明。正常人正常呼吸潮气量为 500 ml,呼吸频率 20 次/分,吸气时间 1 秒,呼气时间 2 秒,口鼻咽解剖死腔 50 ml(这个估值很重要)。
当用鼻导管吸氧流量为 6 L/min(100 ml/秒),假设呼气在呼气时间的前 1.5秒(75%)完成,则最后的 0.5 秒几乎无气体呼出,来自鼻导管的纯氧(吸氧流量为 6 L/min,即 100 ml/秒)将在这0.5秒中将口鼻咽解剖死腔充满。在 1秒的吸气时间内,吸气潮气量由 3 个部分组成:
1)来自口鼻咽解剖死腔的 50 ml 纯氧(100 ml/秒 x 0.5秒=50 ml);
2)来自鼻导管的 100 ml 纯氧(100 ml/秒 x1秒=100 ml);
3)因为我们假设潮气量是 500 ml,所以还需要额外吸入 350 ml 的空气(氧浓度21%,约20%),则氧气为 350 ml x 20% = 70 ml。
可见,500 ml 吸气潮气量中含有 220 ml 纯氧(50 ml+100 ml+70 ml),则吸入氧浓度为 44%(220 ml/500 ml)。也就是说,在“理想通气状态下”,通过鼻导管吸入流量为 6 L/min的氧气时,其吸入氧浓度为4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将氧流量从 1 L/min逐渐增加至 6 L/min,则氧流量每变化 1L/min,吸入氧浓度大约相应变化 4%,这就是上述氧流量与吸入氧浓度关系方程的推算依据。
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换成面罩吸氧,那上述推算公式是不成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死腔面积应该包括面罩下的体积和口鼻咽的死腔体积。
面罩吸氧的时如何计算吸入氧浓度?我没有见到相关的计算公式。临床上也经常把上述鼻导管的公式套用到面罩吸氧,这当然是不准确的,但似乎影响也没有多大,因为即使是鼻导管吸氧用上述公式计算也不见得就很准,也只是一个大概而已。
3. 这个公式的使用说明:
临床中我们经常要用到这个公式,患者做动脉血气分析,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O2),否则得出的 PaO2将失去参考价值。
如:两个患者的 PaO2都是 90 mmHg,一个是吸入纯氧(FiO2=100%)下测得,另一个是吸入空气(FiO2= 21%)下测得,两者的意义不一样。所以在谈PaO2时不能忽略 FiO2,这其实就是氧合指数,后者等于 PaO2/FiO2。
另外,特定条件下(包括呼吸空气下)测得 PaO2< 60 mmHg 能诊断呼吸衰竭,若患者不是呼吸空气,而是在吸氧呢?还能用 60 mmHg 这个界限来诊断呼吸衰竭吗?不能,这时候还是得用 PaO2/FiO2< 300 mmHg 这个标准。
所以,准确计算 FiO2还是必要的。
吸氧浓度=21+4x氧流量
氧气吸入浓度氧气在空气中占20.93%,二氧化碳0.03%,其余79.04%为氮气专,氢气和微量的惰性气体。掌属握吸氧浓度对纠正缺氧起着重要的作用,低于25%的氧浓度则和空气中氧含量相似,无治疗价值;高于70%的浓度,持续时间超过1-2天,则发生氧中毒。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4)吸氧浓度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为提高氧气流量计的耐高温及抗振动性能,我公司新近开发出了SKLUG改进型涡街流量传感器,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选材使该传感器可在高温(350℃)、强振动(≤1g)的恶劣工况下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最大流量远低于仪表的上限值,随着负荷的变化,最小流量又往往会低于仪表的下限值,仪表并非工作在它的最佳工作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在测量处缩径提高测量处的流速,并选用较小口径的仪表以利于仪表的测量,但是这种变径方式必须在变径管与仪表间有长度为15D以上的直管段进行整流,使加工、安装都不方便。
吸氧浓度计算(%)=21+4×氧流量(L/min)
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氧疗主要是缓解缺氧的一种方法。适量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
常用方法:
1、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法:鼻塞法是鼻塞放于一侧鼻前庭内,并与鼻腔紧密接触吸氧。鼻导管法是将一导管插入鼻腔顶端吸氧。
2、面罩吸氧法:将面罩掩盖病人口鼻吸氧,比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法效果好些,但可能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3、经口吸氧法:如果患者鼻塞或张口呼吸,可以经口吸氧,即用一个较大的导管放入口腔吸氧。
(5)吸氧浓度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对人体来说,氧不能储存,况且人体血红蛋白携氧的能力也有限,因而吸氧并不能增加动脉血氧和改善脑的氧输出量,氧气只能起一种安慰剂的作用。
没有可靠的论据证明吸氧有极明显的保健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吸氧并不能益智,它仅是营养物质糖在氧化代谢时的“助燃剂”。脑是机体中耗氧量最高的器官,强度脑力劳动时,脑氧量会有所增加,但很有限,通过自主调节增加血液即可满足。
注意事项:
1、吸氧应该用医用氧气,不可使用工业氧气。
2、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时,高流量吸氧对局部鼻黏膜有刺激,氧流量不能大于7L/min。
氧合指数(OI):(PaO2*Mpaw)/FiO2,其中PaO2为动脉氧分压,为平均气道压,FiO2为吸入氧浓度百分比。
另附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正常值为400-500mmhg,如果PaO2明显下降,加大吸入气中氧浓度无助于进一步提高PaO2,氧合指数小于300mmhg,则提示,肺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治疗的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但由于细胞内的氧合状况无法直接侦测,所以临床上使用许多氧合指数来反映身体的氧合状况,这些指数的意义及应用,是医护人员该有的认知。大气中的氧气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经由扩散作用至肺微血管,与血色素结合后借着以心脏为动力的动脉血流送至微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剩下的氧气再经由静脉血回流到肺微血管而完成呼吸循环。
在整个过程中, 代表氧合的各项指标可大别为四类:
1、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2、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3、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4、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拓展资料:
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是指呼吸治疗中的一个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的一个重要指数。
相关指数
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1.PaO2:动脉氧气压力(Arterial oxygen tension)
2.FIO2:吸入氧气分率(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3.PIO2:吸入氧气压力(Inspired oxygen tension)
= (PB - PH2O) x FIO2
4.PAO2:肺泡氧气压力(Alveolar oxygen tension)
= PIO2 - (PaCO2/R)
参考资料:氧合指数-网络
21+
4
x
氧流量
举例
氧流量为2l/min
那么氧浓度就为:21+4*2=29
氧浓度为百分之二十九
计算吸氧浓度的常用抄公式为: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升/分钟)
氧含量(oxygen content)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部分,反映血标本中氧的实际含量。
氧溶解量受PO2的影响,0.13kPa氧分压可溶解0.03ml/L的氧。正常情况下,溶解状态的氧仅为3ml/L,量很小,实际所测的血氧含量为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血氧含量由血红蛋白含量和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所决定。
吸氧抄浓度=21+4x氧流量。袭
氧浓度和氧抄流量的换算方法
换算公式: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分钟)
急性呼吸衰竭用氧:
吸氧浓度: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浓度。Ⅰ型呼吸衰竭可用较高浓度(>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CO◆2潴留。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则需要低浓度给氧。
吸氧装置:①鼻导管或鼻塞:主要优点为简单、方便;不影响患者咳痰、进食。缺点为氧浓度不恒定,易受患者呼吸的影响;高流量时对局部黏膜有刺激,氧流量不能大于7L/min。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②面罩:主要包括简单面罩、带储气囊无重复呼吸面罩和文丘里(Venturi)面罩,主要优点为吸氧浓度相对稳定,可按需调节,该方法对于鼻黏膜刺激小,缺点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咳痰、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