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项目的文件。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而被回批准的,这些原因包括答市场需求、营运需要、客户要求、技术进步、法律要求和社会需要等。
主管部门必须作出批准或不批准某个项目并且颁发项目章程的决策,决策主要基于项目对于项目所有人和赞助人的价值和吸引力。而其前提则是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和通过。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项目文档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进一步并且正式明确了项目所应该产生的成果和项目可交付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了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希望达成共识的项目范围,为未来项目的决策提供一个管理基线。
在进行范围确定前,一定要有范围说明书,因为范围说明书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这个项目,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主要的可交付成果,是项目班子和任务委托者之间签订协议的基础,也是未来项目实施的基础,并且随着项目的不断实施进展,需要对范围说明进行修改和细化,以反映项目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不管是对于项目还是子项目,项目管理人员都要编写其各自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外部项目范围说明书一般来自合同、招标文件;内部项目来自公司的历史文档、章专程、需求报告书。一般由属几部分构成:项目背景、资金概算、建设目标、工作分解结构图WBS、工作分解结构词典、范围基准、项目关系人管理表。其中WBS是最重要的一块内容。WBS总是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也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WBS同时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
书籍方面,可以参考《项目管理全息教程》、《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大学学习的项目范围说明书是什么词以此为基础建立大学学习的目的工作分解结构要细化到以课程为工作包不知道啥意思
包括以下几点来:
1.项目范围说明源书详细地说明了项目的可交付成果和为提交这些可交付成果而必须开展的工作。
2.项目范围说明书是所有项目利害关系者对项目范围的共同理解,说明了项目的主要目标。
3. 项目范围说明书使项目团队能够实施更详细的规划,在执行过程中指导项目团队的工作,并构成评价变更请求或增加的工作是否超出项目边界的基准。
可以加,您是不是权利要求不符合实施细则20条2款?您把说明书的内容加进去专不超范围,如果您把属说明书大范围的那个技术方案抄入权利要求是肯定不超范围的。如果您把说明书小范围的那个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抄入权利要求一般也是不超范围的。当然我说是一般。如果您两个方案,就是您所谓的“大范围”“小范围”的两个方案明显没有交叉,明显是不能合到一起的两个范围。那您肯定是不能把小范围的技术特征抄入权利要求,这么改肯定超范围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您的大范围的方案明确写的是“实施例1”,就是您把这个方案明确表明是实施例1,小范围的方案明确标为实施例2.这种情况下,您把小范围的方案的技术特征补入大范围的权利要求,修改基本上就肯定超范围了。因为涉嫌技术方案的组合,指南中明确规定,这种情况是修改超范围。只要不是这种情况,我认为都可以改,也不超范围。
项目范围指对项目所期望的最终产品和可交付成果,以及为实现该产品和可交付成果所需各项具体工作的简明描述。项目范围的确定为成功实现项目目标定义了恰当的范畴,即规定或控制了具体的项目。恰当的范围界定对于项目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启动、范围计划编制、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等等。范围管理保证项目包含了所有要做的工作而且只包含要求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定义并控制哪些是项目范畴内的,哪些不是。
(6)范围说明书扩展资料
项目范围:以范围规划的成果为依据,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构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
范围说明书: 这是项目范围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输出成果,包括了前述的项目的合理性说明、项目成果描述、项目阶段目标、项目可交付产品或者服务清单等内容,是范围定义过程的主要依据之一。
制约因素: 即对项目组行为进行限制的因素和条件,如项目预算、范围、时间等。
前提条件: 即为了制定项目计划而必须假设能够在将来获得解决的一些条件,这些前提条件一般都是真实的、符合现实的、肯定的,也是可以解决的,但也存在未能如期解决的风险。
其他计划结果: 其他领域内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定范围定义时的一个参考因素。
历史资料: 其他IT项目或者相关项目及相关领域内项目的历史资料,也是在进行项目范围定义时参考的因素。
在进行范围定义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有:
产品分析。每个应用领域都有一些通用的方法把高层的产品描述转变为切实的可交付的成果。产品分析包括许多技术,例如产品分解、系统分析、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等。
识别出多个可选方案。识别出可选方案是一种技术,该技术用来产生执行和完成项目工作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应用很多通用的管理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和“横向思维法”。
专家判断法。每个应用领域都有一些专家,其经验可用于定义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他们的判断和专长可运用于任何技术细节。
一般,当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后,下一步将根据项目范围说明书等,制作工作分解结构WBS。
一 引言
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项目需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2、背景说明:
(1)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2)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
(3)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4、参考资料
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如:
(1)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2)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3)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二 任务概述
1、目标
叙述该项软件开发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它应向读者说明的有关该软件开发的背景材料。解释被开发软件与其它有关软件之间的关系。如果本软件产品是一项独立的软件,而且全部内容自含,则说明这一点。如果所定义的产品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产品与该系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使用一张方框图来说明该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
2、用户的特点
列出本软件的最终用户的特点,充分说明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以及本软件的预期使用频度。这些是软件设计工作的重要约束。
3、假定和约束
列出进行本软件开发工作的假定和约束,例如经费限制、开发期限等。
三 需求规定
1、对功能的规定
用列表的方式(例如IPO表即输入、处理、输出表的形式),逐项定量和定性地叙述对软件所提出的功能要求,说明输入什么量、经怎样的处理、得到什么输出,说明软件应支持的终端数和应支持的并行操作的用户数。
2、对性能的规定
(1)精度
说明对该软件的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的要求,可能包括传输过程中的精度。
(2)时间特性要求
说明对于该软件的时间特性要求,如对:
① 响应时间。
② 更新处理时间。
③ 数据的转换和传送时间。
④ 解题时间。
等的要求。
(3)灵活性
说明对该软件的灵活性的要求,即当需求发生某些变化时,该软件对这些变化的适应能力,如:
① 操作方式上的变化。
② 运行环境的变化。
③ 同其他软件的接口的变化。
④ 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
⑤ 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对于为了提供这些灵活性而进行的专门设计的部分应该加以标明。
3、输入输出要求
解释各输入输出数据类型,并逐项说明其媒体、格式、数值范围、精度等。对软件的数据输出及必须标明的控制输出量进行解释并举例,包括对硬拷贝报告(正常结果输出、状态输出及异常输出)以及图形或显示报告的描述。
4、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说明需要管理的文卷和记录的个数、表和文卷的大小规模,要按可预见的增长对数据及其分量的存储要求作出估算。
5、故障处理要求
列出可能的软件、硬件故障以及对各项性能而言所产生的后果和对故障处理的要求。
6、其它专门要求
如用户单位对安全保密的要求,对使用方便的要求,对可维护性、可补充性、易读性、可靠性、运行环境可转换性的特殊要求等。
四 运行环境规定
1、设备
列出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说明其中的新型设备及其专门功能,包括:
(1) 处理器型号及内存容量。
(2) 外存容量、联机或脱机、媒体及其存储格式,设备的型号及数量。
(3) 输入及输出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联机或脱机。
(4) 数据通信设备的型号和数量。
(5) 功能键及其他专用硬件。
2、支持软件
列出支持软件,包括要用到的操作系统、编译(或汇编)程序、测试支持软件等。
3、接口
说明该软件同其他软件之间的接口、数据通信协议等。
4、控制
说明控制该软件的运行的方法和控制信号,并说明这些控制信号的来源。
五 数据要求
1、数据的逻辑描述
对数据进行逻辑描述时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所谓静态数据,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改变。所谓动态数据.包括所有在运行中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时应把各数据元素逻辑地分成若干组,列如函数、源数据或对于其应用更为恰当的逻辑分组。给出每一数据元的名称(包括缩写和代码)、定义(或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值域、格式和类型等有关信息。
(1) 静态数据??列出所有作为控制或参考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2) 动态输人数据??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3) 动态输出数据??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4) 内部生成数据??列出向用户或开发单位中的维护调试人员提供的内部生成数据。
(5) 数据约定??说明对数据要求的制约。逐条列出对进一步扩充或使用方面的考虑而提出的对数据要求的限制(容量、文卷、记录和数据元的个数的最大值)。对于在设计和开发中确定是临界性的限制更要明确指出。
2、数据的采集
(1) 要求和范围
按数据元的逻辑分组来说明数据采集的要求和范围,指明数据的采集方法,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承担者是用户还是开发者。具体的内容包括:
① 输入数据的来源:例如是单个操作员、数据输入站,专业的数据输入公司或它们的一个分组。
② 数据输入(指把数据输入处理系统内部)所用的媒体和硬件设备。如果只有指定的输入点的输入才是合法的,则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③ 接受者:说明输出数据的接受者。
④ 输出数据的形式和设备列出输出数据的形式和硬设备。无论接受者将接收到的数据是打印输出,还是CRT上的一组字符、一帧图形,或一声警铃,或向开关线圈提供的一个电脉冲,或常用介质如磁盘、磁带、穿孔卡片等,均应具体说明。
⑤ 数据值的范围:给出每一个数据元的合法值的范围。
⑥ 量纲:给出数字的度量单位、增量的步长、零点的定标等。在数据是非数字量的情况下,要给出每一种合法值的形式和含意。
⑦ 更新和处理的频度:给出预定的对输入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的频度。如果数据的输入是随机的,应给出更新处理的频度的平均值,或变化情况的某种其他度量。
(2) 输入的承担者
说明预定的对数据输入工作的承担者。如果输入数据同某一接口软件有关,还应说明该接口软件的来源。
(3) 预处理
对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过程提出专门的规定,包括适合应用的数据格式、预定的数据通信媒体和对输入的时间要求等。对于需经模拟转换或数字转换处理的数据量,要给出转换方法和转换因子等有关信息,以便软件系统使用这些数据。
(4) 影响
说明这些数据要求对于设备、软件、用户、开发单位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要求用户单位增设某个机构等。
一点也不难。网络搜怎样做好项目管理之12345,吴永贵的文章。讲的不错,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