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蒙元和晋朝两朝的皇陵,因为此两朝实行秘葬制度,即陵墓不树不封,内很难在地面找容到标记和位置……所以目前仍未被找到!
此外,比较出名而未被挖掘的皇帝陵还有: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秦始皇骊山陵、后赵皇帝石勒墓、南燕皇帝慕容德墓……
当然是刘裕来了,首先屁股立场要对,自石勒胡人,屠杀汉人的刽子手,有什么好佩服的,也是个短命鬼,而刘宋存在时间长久。
辛弃疾就赞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石勒的墓 在邢台某地,还有秘密祭祀地!为了保护文物,不说太多!
2012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418人,征缴基金510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4115人,征缴基金183.87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5925人,征缴基金674.35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13人,征缴基金13.88万元;医疗保险参保26859人,征缴基金144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2643人,征缴基金17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0261人,征缴基金2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1748人,征缴基金302万元。
五险统征情况:医疗保险整理数据228户111084人,养老保险整理数据198户8748人,失业保险整理数据183户8592人,工伤保险整理数据224户8500人,生育保险整理数据219户6937人。社会保障卡发放7013张。 偃武县:唐武德三年 (620) 置偃武县,六年废入榆社县,故治在今榆社县南三十里之魏城镇,今称魏城村。有古城遗址。
箕城: 在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据《清一统志》,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敌于箕,即此。阎若琚《四书释地》:“辽州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有古箕城。”
榆社故城:即今榆社县北之社城,晋武乡县治此,故又作武乡故城。后赵石勒改为榆社城,取汉高祖“丰枌榆社”(纪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在榆社县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党员,我军团长,1947年1月5日在山东金乡战役中牺牲。
西周村:在榆社县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此与日寇激战,给敌人以重创。我新一团团长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于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黄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党,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
白庄:在榆社县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车十六辆满载两个中队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决死三纵队埋设的地雷网,我军乘机冲杀毙伤敌人二百二十人,击毁全部汽车,缴获机枪九挺、步枪一百多支。
响堂寺:在榆社县西十里庙岭山沟,寺内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声相应,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凿的千佛洞,还有唐塔一座,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在榆社县西六十里禅隐山上,宋建明修,内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两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勒墓:在榆社县北二十五里赵王村东,俗称赵王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石勒,羯族军事首领。起家武乡,终建赵国 (319年),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 ,领有今晋冀鲁陕等地,史称后赵。王建立墓:在榆社县西四十里鱼头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历事唐明宗,晋高祖。
邓峪石塔:在榆社县南十八里邓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头上雕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神山:在榆社县东,原称黑山,因有黑山神庙,故又名黑神山。
浊漳北源:古称武乡水。《清一统志》:“武乡水,源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流径榆社县西,又南入沁州武乡县界,今名小漳。 榆社县置始于隋开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那时治所在社城镇,到唐武德八年,县城治所又移至讲堂镇。无论社城还是讲堂,作为县之治所都有点太偏。社城北靠和顺,讲堂东近左权,都在县境之边。
元至正六年(1296年)重新选址建城,据县志记载县城选址在:“浊漳河与仪川河交汇之高岗,垒石成壁,建土城为今县城之始”。
“交汇之高岗”,当地称之为垣台上,境内位置适中,垣台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状,由西南到东南,依顺时针方向,放眼望去,垣台上在群山环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较高,依次是庙岭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笔架山。若把西南的庙岭山看作拇指,东南的笔架山看作小指,无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县衙,城区面积不大,后世谓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云游至此,看到此景,十分惊讶,赞叹道:“县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于是和县令商量,扩建县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载毕”。扩建后的县城,分为上城、下城。上城县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筑格局。之后,明代嘉靖、宣德、隆庆年间分别对榆社进行了修葺。筑城墙,以围包县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与下城之间建鼓楼,以示古城之中。并重筑城门,开门五道,上建城楼,城楼巍峨,遥对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显直观形象。五座城门均有题名,北名柔远门,意为“胡汉”相融,永无战争;东名望京门,意为心系京畿,不叛安顺;西名通晋门,意为睦邻各县,不会自封;西南名带漳门,意为漳水环绕,财源滚滚;东南名宣化门,意为宣扬教化,毋忘育人。看后耐人寻味,体现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思想。
定型后的榆社古城,虽有上下两城,但总体面积并不大,城墙周长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户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来了个陌生人,晌午即可传遍全城”一说。据县志记载:“清初县城有160余户,700余人”,但“寺庙占全城总面积的20%。”因此,便留下“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说法。 榆社县旧有端午节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后,民间相传游塔可治百病,于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数百年而不变,故每逢端午节游人云集如织。
高跷在考古发现中最早出土于榆社县,在晋中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河北磁县西抄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袭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墓群。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这似乎不是空穴来风。从历史的真实来说,位于临漳的六朝故都邺城,与磁县相邻,距磁县县城仅15公里,曹操破袁绍后以邺为都城,在这里修建铜雀台,在位于磁县的讲武城培育军将,曹操死后也确实葬在距离邺城很近的磁县这一带。从社会的虚妄来说,自宋以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变成了奸臣,特别是元代以后,丑化曹操的社会风气日烈。元末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曹操塑造了一个奸诈的艺术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这样描绘,曹操临终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自宋以后有许多咏疑冢的诗,如:“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京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范石湖);“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俞应符)。这些都是古人不作实地调查,任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造成的。
这些古墓,其实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