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因数的计算公式为cosφ=P/S。
对于公式cosφ=P/S,其中cosφ表示功率因数,P为有机功版率,S为视在功权率。
即功率因数在数值上等于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
功率因数表示总功率中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那么cosφ≤1。即在任何情况下有机功率都不大于视在功率。
(1)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提高功率因数的好处
通过改善功率因数,减少了线路中总电流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气元件,如变压器、电器设备、导线等的容量,因此不但减少了投资费用,而且降低了本身电能的损耗。
良好的功因数值的确保,从而减少供电系统中的电压损失,可以使负载电压更稳定,改善电能的质量。
可以增加系统的裕度,挖掘出了发供电设备的潜力。如果系统的功率因数低,那么在既有设备容量不变的情况下,装设电容器后,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增加负载的容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功率因数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W/t =UI
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版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权的物理量。功的数量一定,时间越短,功率值就越大。求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功率表征作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称为功率,用P表示。故功率等于作用力与物体受力点速度的标量积。
(2)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物理规律
在串联电路中 (I1=I2), P1:P2=U1:U2=R1:R2=W1:W2
在并联电路中 (U1=U2), P1:P2=I1:I2=R2:R1=W1:W2
各种称谓
功率就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里功率P=功J/时间t,单位是瓦w,我们在媒体上常常看见的功率单位有kW、Ps、hp、bhp、whpmw等,还有意大利以前用的cv,在这里边千瓦kW是国际标准单位,1kW=1000W。
在汽车上边,最大的做功机器就是引擎,引擎的功率是由扭矩计算出来的,而计算的公式相当简单:功率(w)=2π×扭矩(Nm)×转速(rpm)/60,简化计算后成为:功率(W)=扭矩(Nm)×转速(rpm)/9.549。
电动机功率应该这样计算,
不能用p=u*2/.5=110伏,
在这里电动机的功率只能用p=ui计算:p=ui=220*0
1、有功复功率。在交流电路中,有功制功率是指一个周期内发出或负载消耗的瞬时功率的积分的平均值(或负载电阻所消耗的功率),因此,也称平均功率。
记瞬时电压为u(t),瞬时电流为i(t),瞬时功率为p(t),则:
记有功功率为P,则:
对于交流电,T为交流电的周期,对于直流电,T可取任意值。
对于正弦交流电,经过积分运算可得:
上式中,U、I分别为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φ为电压与电流信号的相位差。
2、无功功率。多用电设备均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如配电变压器、电动机等,它们都是依靠建立交变磁场才能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为建立交变磁场和感应磁通而需要的电功率称为无功功率,因此,所谓的"无功"并不是"无用"的电功率,只不过它的功率并不转化为机械能、热能而已。无功功率Q=UIsinφ。
拓展内容: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之间的联系
其实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视在功率S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S为斜边,P、Q为两直角边,P、Q就是把S正交分解出来的两个分量;P^2+Q^2=S^2(勾股定理)。功率因数就是P/S,也就是cosθ,θ就是相角,即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夹角。
P=√3U线I线CosΦ
P=3U相I相CosΦ
对于星形接法:U线=专√3U相,
I线=I相
对于角形接法:U线=U相,
I线=√3I相
这些属公式肯定你很熟悉,关键是要理解清楚测得(或给出)的电流、电压是线或相的问题。
在实际三相负荷电路中,由于负荷外部电源测量的方便,如果是星形接法,电压一般是指线电压,如果是角形接法,电流一般是指线电流,因此均用第一个计算公式(根号3倍)。如果有特殊情况,均为相电压和相电流,那么必须用第二个计算公式了(3倍关系)
功率因数计算公式如下:
视在功率S;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功率因数cos@(符号打不出来用@代替一下)。
视在功率S=(有功功率P的平方+无功功率Q 的平方)再开平方而功率因数cos@=有功功率P/视在功率S。
拓展资料:
功率因数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数据。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功率因数低,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 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因此供电部门对用电单位的功率因数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也就是因为这个电感性的存在,造成了系统里的一个KVAR值,三者之间是一个三角函数的关系:
〖K_va〗^2=〖K_w〗^2+〖K_var〗^2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简单来讲,在上面的公式中,如果今天的KVAR的值为零的话,KVA就会与KW相等,那么供电局发出来的1KVA的电就等于用户1KW的消耗,此时成本效益最高,所以功率因数是供电局非常在意的一个系数。用户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功率因数,相对地就是在消耗供电局的资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功率因数是一个法规的限制。目前就国内而言功率因数规定是必须介于电感性的0.9~1之间,低于0.9时需要接受处罚。
有功功来率----又叫平均功率。交流电的瞬源时功率不是一个恒定值,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是保持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电功率,也就是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机械能、光能、热能)的电功率。
无功功率----在具有电感和电容的交流电路里,由于电感或电容的特性,造成电压和电流的相角不一致。
视在功率:----在具有电阻和电抗的电路内,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叫做视在功率,以字母S或符号Ps表示,单位为千伏安(kVA)。
视在功率S与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的计算公式为:
三相功率因数的计算公式为:
(7)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有功功率是是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机械能、光能、热能)的电功率,称为有功功率。以字母P表示,单位主要有瓦(W)、千瓦(kW)、兆瓦(MW)。
交流电的瞬时功率不是一个恒定值,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因此,有功功率也称平均功率。
参考资料网络无功功率
在数值上等于P=UIcosφ,其中U、I分别为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有效值, cosφ为功率因数。
其计算公复式为:P=U×Icosφ。
其中的φ制指的是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在电力网的运行中,功率因数反映了电源输出的视在功率被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希望的是功率因数越大越好。这样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可以降到最小,视在功率将大部分用来供给有功功率,从而提高电能输送的功率。
(9)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扩展资料
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
(1)大量的电感性设备,如异步电动机、感应电炉、交流电焊机等设备是无功功率的主要消耗者。据有关的统计,在工矿企业所消耗的全部无功功率中,异步电动机的无功消耗占了60%~70%;而在异步电动机空载时所消耗的无功又占到电动机总无功消耗的60%~70%。
(2)变压器消耗的无功功率一般约为其额定容量的10%~15%,它的满载无功功率约为空载时的1/3。因而,为了改善电力系统和企业的功率因数,变压器不应空载运行或长期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
(3)供电电压超出规定范围也会对功率因数造成很大的影响。
功率计算公式
1、普遍适用的功率计算公式
在电学中,下述瞬时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在力学中,下述瞬时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在电学和力学中,下述平均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P = W/T
W为时间T内做的功。
在电学中,上述平均功率P也称有功功率,P=W/T作为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在电学中,上述公式还可用下述积分方式表示:
其中,T为周期交流电信号的周期、或直流电的任意一段时间、或非周期交流电的任意一段时间。
电学中,对于二端元件或二端电路,下述视在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S = U I
2、直流电功率计算公式
针对直流电路,下图分别列出了电压、电流、功率、电阻之间相互换算关系:
3、正弦交流电功率计算公式
正弦交流电无功功率计算公式:Q=UIsinφ。
正弦交流电有功功率计算公式:P=UIcosφ。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三者之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4、非正弦交流电功率计算公式
对于周期非正弦交流电,将周期交变电压电流进行傅里叶变换,展开为傅里叶级数,有功功率计算公式还可表示为:
上式中,当n仅取一个值时,例如:n=1,上式成为基波有功功率计算公式;n=3,上式成为三次谐波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在非正弦电路中,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定义不变,然而,此时,电压、电流相位差已经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此时,Q按照下述公式定义:
式中,Un、In为n次谐波的有效值,当n=1时,U1、I1称为基波有效值。
由于Q与基波及谐波电压、电流的相位角相关,称为位移无功功率。为此,引入畸变无功功率D,畸变无功功率计算公式如下:
畸变无功功率有时也称畸变功率,上式中,N为电压、电流最大谐波次数中的小者。某些文献中也将Q称为无功功率,而将Q和D的方和根称为广义无功功率。
对比位移无功功率和畸变无功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Q是相同频率的电压分量与电流分量相位移不同产生的无功;而畸变无功功率则是不同频率电压及电流分量之间产生的无功。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前者是因为相同频率分量之间存在相位差。而后者由于频率不同,其相位差始终在变化,当然不会相等,而电压和电流相位不同,就会产生无功。
非正弦电路中,视在功率S、有功功率P、位移无功功率Q、畸变无功功率D满足下述计算公式:
二、lc振荡电路频率计算公式
频率计算公式为f=1/[2π√(LC)]
其中f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L为电感,单位为亨利(H);C为电容,单位为法拉(F)。
拓展资料
电学参数
内部阻抗,容抗为-i/(ωC),感抗为iωL,回路阻抗-i/(ωC)+iωL,并联阻抗iωL/(1-ωωCL)。当ω*ω=1/(CL)时,回路阻抗为零,不需要外界电压,回路中电流也不会消失。这时,并联阻抗最大。
lc振荡电路频率怎么计算_lc振荡电路频率计算(计算公式)
电感的感抗RL=2πfL,电容的容抗Rc=1/2πfC。
式中交流电的频率f的单位为Hz(赫兹),电感的单位为H(亨),电容的单位为f(法拉)。
当电感的感抗等于电容的容抗时,该交流电的频率就是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即:
RL=2πfL=Rc=1/2πfC,整理后可得到公式
f^2=1/(4π^2CL),即LC振荡电路的频率:
LC振荡电路的频率公式是
f=1/(2π√(CL)
f=1/[2π √(LC)
分母是周期
电感越大,频率越小,当然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