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有锛、矛、器座、铜虎,乐器有铙、铜牛,包括礼器、箸、镞等,
礼器有鼎、乐器,纹饰繁缛神秘、兵器,
生活用具有铜镜
2000年的12月,在安阳发现一座殷商时期的墓葬,当时对它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经过发掘,这座墓葬逐渐显露出来它的轮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陪葬品仅玉器就多达200多件,还有10个殉葬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墓主人曾经尊贵的身份。
除了玉器意外,在墓葬中还有多件青铜器出现,其中包含了很多青铜大鼎,还有一些和大鼎配套的青铜器——毕。这个毕类似今天我们用的笊篱,有的类似于铲子,有的形状像一个勺子,还有的像叉子,形态各有不同。
“手形器”与“毕”
除了这些以外,在这座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青铜器,是一只“右手”形状的青铜器,柄部空心,有木质残留,说明这件“手形器”曾经不是单独使用,曾经被安置或者接到一个木质手柄上。要知道,殷商的墓葬已经发掘了上万座,但是这样的“手形器”却是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青铜器,一时间,它的作用成为了考古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初见这种青铜器,部分专家的第一反应,认为这件“手形器”可能是一个类似“笊篱”的器物,可能是一种墓主人特殊制作的一种“毕”。
“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
这个毕,一般与大鼎配套使用。鼎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煮肉,而毕则是用于捞取肉食的器物。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是一种“毕”,正是出于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大鼎和毕的考虑,认为这只“手形器”是墓主人私人定制的款式而已。这种猜测固然看似合理,但是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而且,手形状的毕根本不利于捞取肉食,如果墓主人不是变态,为什么要做成手形状,用“手形器”的毕去捞取的食物,太影响食欲了。
古代休闲器具?
有的专家则认为,这个“手形器”可能是一种休闲用具,比如说痒痒挠。这也是一种可行的猜测,但是概率也不高,毕竟这样的“手形器”抓起来不舒服不说,而且青铜材质的痒痒挠贴在身上,夏天还好,冬天可能会太凉了。从墓葬来看,墓主人身份显贵,社会地位极高,他完全可以用婢女服侍,或者用其他材质制作一个痒痒挠,用这么笨重不实用的青铜器痒痒挠,实在是不符合常理。
将军携带的武器?
也有的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可能是一个暗器。在我国古代,判官笔,飞爪之类的武器数不胜数,一位将军身边有一只这样的“手形器”武器十分合理。“手形器”武器说也很难站住脚,毕竟这样的一个被打磨的“手形器”,怎么看也不是杀人的利器,如果真是武器,至少应该拥有锋利的特性,这样才更容易伤敌,而且在古代的爪形武器中,大多都会设置锋利的倒钩,而这只“手形器”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祭祀的器物?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半岛曾经也发现过一只铜手,那只铜手与墓葬中的“手形器”有很大区别,“手形器”的尺寸明显是缩小了比例,类似于小孩子的尺寸。而阿拉伯半岛发现的铜手则是成人手臂一比一大小的比例制作。
在阿拉伯半岛铜手被发现以后,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这只手是一种高度还原真实的铜手,它的上面刻有铭文,记载了与铜手使用有关的信息。
“希尔汉姆的儿子Banu Sokhin牺牲了他的右手以保护他的神Tarab。妈妈,在萨法的Ducabrate神庙供奉,以祈求好运。”
显然,这只铜手是用于某种祈福或者祭祀之用,这一点在铜手上的铭文中就可以有所发现。
那么,54号殷墟墓葬中的“手形器”是否也是一种祭祀用的器具呢?专家们也朝着这个方向进行了研究,经过仔细的推断,在“手形器”上并未发现有任何关于祭祀的特点,因为这只“手形器”上面没有任何铭文,只有简单的花纹,也没有体现出任何祭祀的特点。
专家揭开谜题
在多位专家热议之后,依然没能得出一个服众的说法。随着墓葬的继续发掘,考古专家们意外地发现,墓葬的主人骨骼依然保存的相对还算完整,至少可以看出整体的轮廓,还根据骨骼做了实验分析,得出墓主人的年龄只有35岁,很有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他的名字也根据墓葬中的记载得出,名为亚长。
这些信息的确定,加快了发掘的进度,在移动亚长骨骼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亚长生前可能在战争中造成了残疾,他的右臂是一只断臂。这一发现,给考古学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是不是这只“手形器”不是什么器物,而是亚长的假肢呢?
自驾车:沿京珠高速安阳出口下,沿人民大道至第五人民医院右转即到。
公交车:1、6、15、18、39、41路,殷墟站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
火车:安阳站下,在文化宫乘1路公交车殷墟站下,右转步行5分钟即到。
殷墟博物馆在今年春节放假期间没有关闭、照常开放,开放时间就是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30分。
公交线路:1路,全程约8.7公里
1、从安阳市步行约430米,到达市政府北门站
2、乘坐1路,经过13站, 到达殷墟博物院(安钢大道)站
3、步行约880米,到达殷墟
一下车,我便远远的看见一座长方形的宫殿大门。来到博物馆的大门前,只见几根华丽的柱子横穿竖插,独具匠心地组成了甲骨文的“门”字。两扇大门的中心,雕刻着两条盘曲的古龙,精工细凿,栩栩如生。门额上的“殷墟博物馆”几个大字,更是气派蓬勃,苍劲有力。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远远望去,大鼎庄重雄浑,纹饰细腻,鼎高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8厘米。它不仅是我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是当今世界上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魁首,大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铭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
迈进博物馆的正殿——是为仿古而建筑的十多间大草屋,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几百块出土的甲骨文。所为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将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特别对研究殷商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据说安阳殷墟是全世界唯一发掘甲骨文的地方,所以有许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安阳殷墟参观,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安阳殷墟中还有好多好多的景观没有写到,如果对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你,快去参观参观吧。
一、地理位置不同
1、殷墟博物馆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 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
2、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
二、历史地位不同
1、殷墟博物馆由于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2、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三、旅游景区级别不同
1、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举办。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2、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07年11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开工,2009年11月26日正式开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能到殷墟的公交我记得就一个18路。火车站坐5路或者28路到广电大厦就可以换18路。但我记得18路还不能到博物苑门口,下车要走一段,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
?
公交线路:301路,全程约4.5公里
1、从安阳火车站步行约330米,到达火车站
2、乘坐301路,经过4站, 到达殷墟博物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