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控延时开关原理:
声光控制延时开关主要由声控开关、光控开关、延时电路几部分组成。声控是通过柱极体话筒采集声音,并产生脉冲信号。光控电路则是由光敏电阻控制,光敏电阻在有光和无光状态下电阻阻值差距很大,能产生高低电平及通过逻辑器件控制电路。延时电路则是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充放电电路组成,通过电容的充放电来实现的。最常用的延时电路是555,靠外接电容和电阻来控制时间,计算容易,缺点是延时时间不能很精确。
声光控制指通过利用声音以及光线的变化来控制电路实现特定功能的一种电子学控制方法。声光控制延时节电电路包括声控,光控传感元件,放大器和由555构成的单稳态延时电路及降压整流电路。
它是一种内无接触点,在特定环境光线下采用声响效果激发拾音器进行声电转换来控制用电器的开启,并经过延时后能自动断开电源的节能电子开关。广泛用于楼道、建筑走廊、洗漱室、厕所、厂房、庭院等场所,是现代极理想的新颖绿色照明开关,并延长灯泡使用寿命。
白天或光线较强时,电路为断开状态,灯不亮,当光线黑暗时或晚上来临时,开关进入预备工作状态,此时,当来人有脚步声、说话声、拍手声等声源时,开关自动打开,灯亮,并且触发自动延时电路,延时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从而实现了“人来灯亮,人去灯熄”,杜绝了长明灯,免去了在黑暗中寻找开关的麻烦,尤其是上下楼道带来的不便。
集成电路IC1是一片555定时电路,在这里接成单稳态电路。平时由于触摸片回P端无感应电压,电容答C1通过555第7脚放电完毕,第3脚输出为低电平,继电器KS释放,电灯不亮。
当需要开灯时,用手触碰一下金属片P,人体感应的杂波信号电压由C2加至555的触发端,使555的输出由低变成高电平,继电器KS吸合,电灯点亮。同时,555第7脚内部截止,电源便通过R1给C1充电,这就是定时的开始。当电容C1上电压上升至电源电压的2/3时,555第7脚道通使C1放电,使第3脚输出由高电平变回到低电平,继电器释放,电灯熄灭,定时结束。
定时长短由R1、C1决定:T1=1.1R1*C1。按图中所标数值,定时时间约为4分钟。D1可选用1N4148或1N4001。
改变这几个元件的值,就可以改变电路延时的时间,是不是很方便啊。
声控灯接收声音信号用的是小话筒(也叫麦克风),而不是什么“声敏电阻”。声音信号经回放大后,经整答流,再去触发可控硅,实现电灯的开启。经过约一分钟的延时后,再去掉触发信号,可控硅就自动关断了,灯也就熄灭了。 所谓可控硅是一种npnp的四层器件,平时他是关断的,当在控制端给一个触发脉冲时,他就导通了,导通后,即使撤掉触发脉冲,他仍然导通,不会关断,只有给它施加反向电压或切断电流,他才能关断。上边说的声控灯,就是去掉触发脉冲后,利用交流电的过零瞬间,或脉动直流的过零瞬间,电流的中断,使可控硅自动关断的。
路灯光控开关GUK-81/2/3/4/电路原理图路灯光控自动开关能够实现路灯无人值守自动控制,白天熄灭,夜间路灯自动点燃。AC220V市电经变压器降压和Dl-D4整流,
C1、C2滤波后为电路供电。时基电路HAl7555接成电压比较器,是双稳态工作方式的一种变通运用。当夜幕降临时,光照度逐渐减弱,光敏电阻
R4的阻值逐渐增大,A点电位随R4的增大而升高,C3充电电压升高,当②脚电位大于1/3VDD、⑥脚电位大于手
VDD时,③脚输出低电位驱动继电器J吸合,其常开触电闭合使接触器JC吸合,路灯被点亮。
当光照度的波动引起A点电压波动时,C3两端电压不会突变,因此②脚电压不会突变为<1/3VDD,
IC的③脚保持为低电平。当黎明来临时,光照度增强,光敏电阻R4的阻值减小,A点电位随R4阻值的减小而减小,IC的②脚电压随R4的减小而下降到<1/3VDD、⑥脚电位仍大于2/3VDD时,IC的③脚由低电位变为高电位,继电器J释放,JC也释放,路灯熄灭。同理,由于R3、C3的延时作用,对于白天的暂时无光干扰,因②脚电位不会突变至>1/3VDD,而使③脚保持高电平,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不致引起灯具频闪。电路中C4可提高可靠性,不可省略。调节电位器RP可调节闭启路灯的光照度。自动开关不能工作时,重点检查接触器JC是否损坏,可用一只CJ20型接触器代换。其次是检查光敏电阻是否失效,用万用表测量光敏电阻的亮阻和暗阻是否符合要求。若在IC的供电电源增加稳压电路,可进一步提高光控开关的稳定性。
原理:触摸延时开关的内部有一些电子元件组成,由人身体的感应~手指触发电路工作并给延时电容充满电,开关开了,电容中的电通过延时电路放电,电放光了这个通电保持过程结束,也就关了。
声光控延时开关电路如下图所示,它由电源电路、声控电路、光控电路和延时电路四部分组成。
电路原理如下:
被控制的对象是普通灯泡(适合100W以下的灯泡),220V交流电与灯泡串联后接整流全桥,经整流全桥后得到脉动直流电,提供给晶闸管vs和控制电路使用。由于脉动直流电压在200V左右则通过R1(150k)降压后提供给控制电路使用,VD1在此具有双重作用,利用它的正向特性稳压,同时利用工作时发光作电源指示灯。C1为滤波电容与VD1配合,为控制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约1.5—2V之间)。
控制电路由R2、MC驻极体话筒、C2、R3、R4、VT1(9014三极管)组成。白天或周围环境光线较强时,光敏电阻的阻值约1kΩ左右,由电路可知,光敏电阻与VT1的c、e两极并联,因此VT1的集电极电压始终处于低电位,此时即便有声响,电路也无反应,正好符合了白天不工作的要求。而到了夜晚,光敏电阻的阻值上升到1MΩ左右,对VT1解除了钳位作用,此时VT1处于放大状态,如果无声响,VT1的集电极仍为低电位,晶闸管因无触发电压而关断。当拍手时声音信号被MC接受,驻极体话筒两端电压变小,通过C2影响VT1基极电位下降,使集电极电位上升,触发晶闸管导通(灯亮)。
因为VT1基极电位的下降,导致C2通过R3缓慢的充电,使VT1的基极电位回到原来使VT1正常放大的状态,晶闸管关断,电灯熄灭。
对元器件的要求:整流全桥采用1A600V(或4只1N4007);VS单向晶闸管1A600V;VT1(9013或9014均可);VD1发光二极管(型号不限);RG光敏电阻:亮阻1kΩ左右、暗阻1MΩ左右。
注意:当电路第一次接通电源时,会自动点亮,属正常现象,这是电源接通瞬间产生脉冲电压造成的误触发。另外需要说明的是R4的阻值越小灵敏度越高,如果灯泡无法延时熄灭,一般是由于R4阻值选取过小所至,经实验取10kΩ可以满足一般环境的要求。
延时开关(锁匙型)的工作原理
将电源开关K2闭合,再按下按钮开关K1,这时,晶体二极管V1、V2导通,继版电器吸合权。同时电源对电容器C充电。当K1断开后由于C已被充电,它将通过R和V1V2放电,从而维持三极管继续导通,继电器仍然吸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电,C两极间电压下降到一定值时,不足以维持三极管继续导通,继电器才释放。从K1断开到继电器释放的时间间隔称为延时时间。它决定于R和C的大小。一般C为100微法时,调节可调电阻器R可获得10秒至90秒的延时时间。若C取1000微法,则延时时间可达5分钟以上。
继电器上并联的二极管起保护作用,防止继电器断电释放时,由于自感产生高电压损坏晶体三极管。
开关电路中声音检测采用驻极体话筒MIC,三极管T2组成放大器。无声响静态专时T2是处于饱和导通属状态,当有声响时,话筒MIC接收声响信号,可使T2截止。亮度检测由光敏电阻RG完成。电路使用的CMOS数字集成电路CD4011,内含有四个2输入端与非门。CD4011中除其中一个直接用为2输入端与非门作为判别电路外,其余三个均接成反相器作放大器用。D6、R6、C4组成延时电路。开关采用可控硅T1。二极管D1~D4与可控硅T1组成可控整流电路,当T1导通时,灯泡LAMP发亮;T1截止时,灯泡熄灭 。
白天时,光敏电阻RG受光照呈低阻态,CD4011(13)脚始终为低电平。这时不管CD4011(12)脚为高电平(有响声使T2截止)还是低电平(无声响T2饱和导通),与非门输出(11)脚始终为高电平。经三次反相后,(10)脚输出为低电平,可控硅T1截止,灯泡不亮。可见由于光敏电阻RG受光照作用,白天灯泡一直不会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