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畈公园位于凤来凰山路中间位置源,坐20、62、809、Y3到陶瓷品市场,沿凤凰山路向西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在白云路路口有公共自行车可以租赁;也可以坐194、315、4、504、527、808、822、Y5到虎跑,沿虎跑向南转到凤凰山路向东,步行大约也是15分钟。
如果是自驾游,公园外面也设置了两个停车场,共有56个停车位。
游江洋畈公园
为了这次出游,为了多了解那里的情况,我做足了功课,上网去查资料、做书签、准备秋游物品等。经过查阅,我知道了以前江洋畈生态公园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经过长年堆晒,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2008年,杭州决定把昔日的淤泥库打造成21世纪杭州西湖生态公园新典范。江洋畈生态公园南临钱塘江,北傍莲花峰,西连虎跑,东靠玉皇山、八卦田。公园内,很多原生态植物与婀娜多姿的柳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其实,江洋畈生态公园,还有点像西溪湿地,同样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还为鸟类、鱼类、水禽、两栖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觅食、栖息的环境。
走进公园大门,就会看见一座小山。现在,虽然是秋天,但公园内仍然绿树成荫。特别是在一座桥周围全是绿树,这些树有的挺直了身体,好像在表现他有很强壮的身体似的;有的弯着腰,哈着背,样子真像一个老太婆;还有的斜着身子,有一部分根都已经露出来了,树干都快贴住地面了,我想他们可能正在生病,觉得不舒服想在大地妈妈怀里躺一会儿。走过小桥,我终于看到了秋天的迹象。有一部分树已经在掉叶子,秋天的落叶像一位舞蹈家在空中翩翩起舞,小鸟在秋风中也愿一展歌喉,知了指挥家在一阵阵秋风中不厌其烦地开始指挥。落叶舞蹈家、小鸟歌唱家和知了指挥家在一起,可真是一个不错的组合呀!我真想站在这里观赏这场令人惊叹的动物合奏。
而座落在江洋畈生态公园里的杭帮菜博物馆展示杭州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刚走进杭帮菜博物馆,我就应接不暇了,那里有许多美食:如小汤圆呀,清蒸鱼呀,烤鸭呀,腊肠呀,螺丝呀……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让人觉得嘴馋。虽然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但却不能吃,因为这是用特制的材料做的呀!于是我就对旁边的同学说:“要是这些食物是真的就好啦!”那个同学点头表示赞同。我们在杭帮菜博物馆里跑来跑去,从这个柜子跑到那个柜子,再从那个柜子蹿到这个柜子,忙得不亦乐乎。像我这样手里拿着照相机的人就更忙了:我们手里的照相机在不停地闪,不停地工作。相机里留存许多杭州各道美食的图片,我想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共同欣赏,更想让这次秋游永远保存。虽然这次秋游的地点在山上,需要爬山,很累,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美食文化,让我感觉不到了累。到第二天一早起床,我才突然觉得脚好酸哦!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路北虎跑路东,它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2008年,杭州决定把昔日的淤泥库打造成21世纪杭州西湖生态公园新典范。
整治过程中,园文部门几乎没有拔掉一株原生态植物,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醉霞般的金鸡菊、飘逸的狼尾草、波浪般的红蓼、红果点点的接骨木、野趣自然的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浑然一体。
其实,江洋畈生态公园,还有点像西溪湿地,也是杭州一大亲近大自然好去处。同样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还为鸟类、鱼类、水禽、两栖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觅食、栖息的环境。
另外,公园里的房屋、道路建设,都是以生态为前提,路面大部分采用砂石路,园内基础设施的承重材料都为可回收材料。
最特别的,就是公园里的两座公共厕所,上面没有吊顶,是露天的。有人开玩笑说,就连方便的时候,都能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另外,江洋畈生态公园中还设科普牌78块,游人中心内配备了齐全的服务设施,包括感应电子书、实景传播系统等。展厅内播放的江洋畈生态公园专题片,将过去的江洋畈、建设中的江洋畈、建设后的江洋畈展现给大家。
在中国,人们对传统名花的欣赏延续了几千年,对野花野草的审美尚未建立,把荒野之地保留改造为城市公园更是一个近乎天方夜谭般的想法。在美轮美奂的效果图、华丽震撼的三维动画横行的年代,谁会拿现状照片去让甲方掏钱买单呢?2010年多义景观所设计的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一种全新设计模式和审美情调也许就将从这里启开帷幕。 杭州江洋贩生态公园位于西湖风景区玉皇山南麓,是一处三面环山的谷地,1999至2003年间,西湖淤泥历经几次疏浚后,将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了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淤泥地表含水量渐渐下降,沉积于淤泥之中的植物种子却开始自由地发芽生长,呈现出一片杂乱却富含生机的荒野景观。
当政府决定要将这块离西湖只有一两公里,毗邻八卦田和南宋官窑的荒地建设成为城市公园的时候,有太多太多的设想会从设计师头脑中冒出来:西湖历史上的历次清淤都给风景区带来重要的景观格局变革,远者有白堤、苏堤、赵公堤,近者有太子湾公园,山形水势的整合和园艺植物的配置都已成为造园实践的经典,江洋畈怎样利用现场淤泥来堆山理水,引入哪些植物来造景?基址旁还有吴越国和南宋都城的历史遗存,江洋畈怎样去呼应历史,体现文脉?基址的淤泥深达几十米,如何安全有效地满足游人活动需求?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会让设计师们无从下手,或者说是下手的选择太多而无法把握其核心价值。
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不干涉,不改变,顺其自然。多义景观的设计师面对如此复杂的现状和如此沉重的历史负担大胆采取了这样一种无为的设计手法:保留基址绝大部分现状,用可回收的锈板围合出若干次生植物群落,用一条高低曲折的木栈道漂浮于淤泥之上,穿行在湿生林地、浅水沼泽和池塘水泡之间。
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锈板围合出的淤泥次生植物群落开始作为一种具有场域感的存在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名之为“生境岛”;栈道两旁的野树野花和沼泽水草也忽然变得触手可及,成为人们不由自主去瞩目端详的事物。这些本来是最平凡、最无用、人们熟视而无睹的现场留存物因为设计师的介入而渐渐凸显出来,由“无”转变为“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养护管理上,除了必要的道路清洁,保持基地原生的生态系统,让这些生物自生自灭,自我维持,不用像其他公园那样人工投入大量的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进行维护。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无为而为是一种深层次的有为。 不同于国外刻意引入野花野草以模仿和再现原生生态环境,江洋畈生态公园的野是自然天成的,是时间累积的。它将西湖淤泥滋养的次生、湿生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作为一种独有风景和生境展现给游客。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群山环绕的谷地之中,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参天大树遮阴蔽日、谷中却是若隐若现的水洼、婆娑参差芦苇、摇曳生姿的野花、芊芊玉立的绿柳„„两种截然不同植被群落景观因为历史的机缘巧合在此和谐而又独立的存在着,展示着不同的生境之美,是设计师最先发现并保留和强化了这种生境之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细高瘦长、恣意生长的南川柳,它们与西湖边上枝条低垂,得到万千宠爱的白堤柳截然不同,参差错落的枝干舒展身躯,旁逸斜出,在斑驳的光影里相互交织,朦胧中有坚实,坚实中有旖旎,一种蓬勃的生命的信息不可抑制地迸射着,如同吴冠中先生水墨抽象画中那律动的线条,纵横、粗细、向背,是何等和谐,引人遐想。
原生的生态环境也留住了这里原来的“住客”:豆娘、蜻蜓、蝴蝶、螃蟹、乌龟、白鹭、白鹡鸤\_、黑水鸡等原先就栖息在这里的小动物并没有因为公园的建造而“背井离乡”,反而因为公园额外的保护而更多地繁衍开来,游人借助那些生动有趣的科普指示牌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特别是孩子们,在江洋畈生态公园中少了几分打闹玩乐,多了几分好奇和求知的兴趣,而父母们则会在旁边耐心解释指示牌上的内容。更有不少野生动物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静静地守候在某个角落,只等白鹭飞起的那一刻或是蝴蝶翩跹于野花之上。
展现自然真实的美,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游园习惯,这是笔者看来江洋畈公园最成功的亮点之一。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曾经说过: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人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江洋畈中的这片原生之地因为淤泥而焕发生机,因为无为之设计而保留和延续了这份蓬勃的生命力,也给我们带来一种真实的美、朴素的美、淡泊而隽永的美,如以茶比之,则“甘香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乘62路、139路、20路、42路到陶瓷品市场站下车,同站换乘139到江洋畈站,直达景区。
公交线路:133路,全程约10.4公里
1、从杭州市步行约360米,到达环北新村站
2、乘坐133路,经过13站, 到达施家山站
3、步行约1.6公里,到达江洋畈生态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