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哈尔滨市政府今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专报高架桥垮塌事故相关情属况。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黄玉生通报称,据测,事故中倾覆的4辆重型货车中,“1号”车车货重为22吨,2—4号车车货总重400吨以上;2—4号车货厢体积均有改动,为非标车辆。
24日5时30左右,哈尔滨市110指挥中心接到报告,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处(距阳明滩大桥3.5公里),有四辆满载石料和饲料的重型货车侧翻,当场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名伤者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黄玉生通报称,哈尔滨市安监、交通和公安交管部门在调查事故中,将倾覆的车辆按位置由前至后(由北至南排序)分别编为1—4号车。1号车为2轴货车,由吉林榆树驶入事发地点,车辆拉运为白色编织袋包装的饲料。2—4号车均为6轴重型半挂车,由长春经102国道、江南中环路驶入事发地点,车辆拉运散装白色石灰石。据测,“1号”车车货重为22吨,2—4号车车货总重400吨以上;2—4号车货厢体积均有改动,为非标车辆。
呵呵,牛逼,四辆超载车就可以超过9800辆车的重量,只想问问砖家上面只能骑单车吗?
2012年8月24日早晨,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垮塌事故,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事故原因和责任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近十年的建筑物,见过质量好的吗?但是偷工减料的最低要求也是要保证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问题。质量强度刚够正常使用的话,超重肯定就会出问题啦。偏偏又是三辆超重的货车同时上,该着。
不承担责任。
事故直接原因是崔劲驾驶超载货车,雷学东、洪熙桐、朱志勇驾驶擅自改变机动车外形和技术数据的严重超载车辆,在121.96米的长梁体范围内同时集中靠右侧行驶,造成匝道钢混连续叠合梁一侧偏载受力严重超载荷,而导致匝道倾覆,间接原因为执法疏漏。
施工单位福建省交建集团工程有限公司按有关规定,建立了质量责任制,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健全,工序管理规范,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和记录齐全。各工序都对质量进行了自查,质量内业资料齐全。
(5)阳明滩大桥垮塌扩展资料
事件概述
8月24日早晨,哈尔滨一处新建大桥引桥坍塌,4辆载重货车翻到桥下,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媒体曝出该桥是阳明滩大桥,建成不足1年。
8月24日中午,哈尔滨市政府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大桥坍塌事件发表官方说明,通报死伤人数与载重货车的情况。相关负责人在会后的采访中表示,坍塌原因初步认为可能与货车超载有关,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8月25日下午,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告事发桥段并非阳明滩大桥,将事故定性为“侧滑”而非坍塌。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伤者正在全力救治,并否认“找不到施工单位”。
8月27日,哈尔滨市政府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通报发生侧滑事故桥段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资质并再次强调发生事故的匝道与阳明滩大桥没有关系。
桥梁要是有超过规定宽度的裂缝或是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发生桥梁断裂,桥墩侧移专,基础下沉属,可以说必定是施工单位或是设计单位的责任。
这里的正常运行是指不超载的情况,有人说为什么不考虑超载的情况呢?但是为什么要考虑呢,虽然超载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运输方式,但是,规范说一级公路车辆荷载按55吨设计,作为设计单位有什么权利为了考虑超载把设计荷载放到120吨呢?不让你做的事情你做了,然后又说人家的提醒是废话,应该为他扫平障碍才是关键。55吨与120吨,设计相差很大的,工程造价也会增加,当然其中的猫腻行为不言而喻。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心理,55吨的桥我上120吨,120吨的桥我上200吨,反正开一次算一次,怎么会那么倒霉轮到我头上呢,然而结果偏偏轮到你头上了。
要说责任,某某部门以及交通部门是罪魁祸首,不超载司机挣不到钱,某某部门罚不到钱,可以说超载就是某某部门纵容的结果。
桥,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在山涧有独木桥,在公路有石拱桥,在城市有立交桥和天桥。各地的桥,每一座桥都不一样,每一座桥的故事也不同。它是人们绝处逢生的一条通道,像一条远方的长虹出现在渴望者的心上。
日常生活中,既有有形的桥,也有无形的桥。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所期望的眼前那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之地的“桥”。这也许是“理解之桥”“友谊之桥”“心桥”、“智慧之桥”、“财富之桥”、“命运之桥”“人生之桥”“亲情之桥”……
桥的功能是联接、勾通。
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桥上的人把桥当作了路,踩着蹈着。人总是这样的,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有权阻止任何东西;桥下流着的水把桥当成了弱者,“哗哗”地琉着,这是一种嘲笑,笑桥无法阻止它那汹涌的波涛。你是否会有同样的感觉,如果有就错了。每个人过桥的时候,总会弯下腰像奴才一样,我没见过哪个人挺着腰板走过这桥。水更是可怜的,明明已从桥的胯下钻过,却还以为自己是如何强大,这也许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吧!强者,总像桥那样默默无闻,桥可谓是“大智若愚”的典型。
桥——记叙文
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去河边玩。
忽然从那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喝彩声,随着声音望去,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架起了几条 铁索桥,水面上有,空中也有,引得桥两头的人排得长龙似的,人声鼎沸。有不少人因为没 有 把握住步幅和平衡掉进了水里,一个个像落汤鸡似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但这却不能阻止 我们的好奇心,都想去尝试一下过铁索桥的滋味。我们来到桥头,小心翼翼的踏上桥。
桥身 晃动了起来,像在月球上走一样,看着脚下的河水,不禁有些发昏,但我还是比较稳当地走 了过来,感觉还不错。就在这时老舅和小哥提出要过那座难度较大的桥 ,这座桥旁边没有铁索,只是桥头的上方有着很多排列得很规则的套着圆圈的铁环,脚下是 一根根的铁条,要是我肯定不敢过,正在这时老舅和小哥已经踏上了桥身,我真担心他们会 掉 下去,可是看到他们在桥身上显得很自然,我也就不担心了。
首先是阳明滩大桥引桥(疏解工程)匝道部分坍塌,不是主桥。现在还不知道主版桥与坍塌部分的权施工、监理和业主是否相同,不要混淆,给阳明滩大桥的建造者压力。其次我认为桥本身质量肯定存在问题,盲目抢工期,材料能省则省,技术工种素质不高(这都是猜测的,但一般都会这样);然后我想还是和超重有一定关系的,尤其是看到新闻中,四辆大挂车一字排开,肯定是车距较近,然后同在外侧车道行驶,载重过大,重心偏移,导致盖梁部分撕裂,桥面整体滑塌,同时也放大了桥内在的质量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因为唐宋时期,中原战乱,大批河南和河洛地区的人南迁到福建泉州,看到这里山川很像洛阳,于是将此地取名洛阳,此桥因而叫洛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有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成浮桥。宋皇祐五年,时任泉州太守蔡襄开始建设真正的洛阳桥,前后经历6年时间,终于在宋嘉佑四年完工。洛阳桥是一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全长1200多米,可谓过程浩大。
在唐宋时期之前,福建泉州一带主要居住着越族人,也就是所谓的蛮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汉人居住。唐朝初期,中原战争不断,居民很难安心生产和生活。于是居住在河南、河水和洛水地区的人们,开始逃离家园,不断的向南移民。其中一部分人士迁移至福建泉州地区,和当地的越族人一起生活和生产。他们看到泉州的山水地形很像自己的家乡洛阳,也许处于思乡之情,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到了宋朝时期,洛阳地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洛阳江上修建的石桥,自然会取名为洛阳桥。
洛阳桥桥墩前端像一个船型,可以有效缓解水流对桥的冲击。全桥共有桥墩46座,桥孔跨度达8米。桥面两侧有护栏,护栏上有精美石雕。桥的两侧建有石塔,塔身有浮雕图案,异常精美。桥上建有石亭,可以供路人休息。在桥的中央碑亭刻有明朝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露”碑 ,以及道光年间的“天下第一桥"石刻。桥的南北两侧各放有两座圆雕将军石像。
除洛阳桥自身具有文物价值外,其周围也有很多文物。比如“万古安澜”宋代摩岩石刻,昭惠庙,真身庵遗址,蔡襄祠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88年,泉州洛阳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古桥的保护。当时在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因为国家的钢铁产量不是特别的多,那个年代建造大桥的时候,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木材或者是石头来建造的,所以当时洛阳桥在建造的时候,选用的就是石头来建造的,如果说当时在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建造石桥,那么这座大桥可能仅仅几年的时间就会塌了,正是因为古人选用了合适的方法,才能够让这座桥梁千年不倒。
现在很多人知道了这座大桥之所以能够这么多年没有出现问题,是因为牡蛎的作用,都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这座大桥正是因为牡蛎的粘液给大桥的桥墩刷了一层生物防护罩,也可以说为了大桥的稳固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这些牡蛎的新陈代谢物,那么大桥也不可能维持这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