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必须要知道它的工作频率,然的到它的工作频率发射信号才可能内干扰。以超声波为例容,发射频率一般为40KHz,那么使用同样的传感器对的接收收到信号后捕获频率,然后重新生成频率,通过发射头发射,以干扰其正常信号。但是干扰的时候只能让接收器误以为离得更近,不能让它误认为远。因为原理上超声波测距是发射一个波,测回波时间实现的,一旦收到了正常回波,就不会再接受干扰器的假回波了。以上原理仅供探讨,请勿用于非法场合!
1,红外对射报警器主动式原理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两部分构成。其中,发射机包括电源、发光源、光学系统等组成部分,在电源的作用下,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光束,经光学系统作用变成平行光发射出去。接收机包括光学系统,放大器,光学传感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部分。
负责接收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并经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器分析处理后传给报警控制器。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就是利用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红外线来工作的。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形成了一条红外警戒线,在正常情况下,发射机发射红外线。
而接收机接收到稳定的光信号。而一旦报警器防范区域内有人入侵时,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接收到的不再是稳定的光信号,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经分析处理后传送至报警控制器,使之发出报警信号。
2,红外对射报警器被动式原理
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根据对外界红外能量的探测来判断是否有人移动的。人的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会释放波长约为10μm的红外线,这种红外能量不同于周围环境中的,一旦报警器在其防范区域内探测到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线,分析处理后便会发出警报信号。
分析处理的过程是酱紫的,人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首先通过菲涅尔滤光片进行增强,增强之后聚集在红外感源(一般采用热释电元件)上,而热释电元件一旦接受到人体红外线,温度便会发生变化,并释放电荷使得电荷不守恒,在电路中一旦检测到这种情况便确定有人入侵,产生报警信号。
(2)红外线报警扩展资料;
红外对射报警器是有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构成,发射机包括电源,发光源,光学系统等组成部分,在电源的作用下,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光束,经光学系统作用变成平行光发射出去。接收机包括光学系统,放大器,光学传感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部分。
负责接收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并经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器分析处理后传给报警控制器。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会形成一条红外警戒线,在正常情况下,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到稳定的光信号。
而一旦报警器防范区域内有入侵时,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接收到的不再是稳定的光信号,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经分析处理后传送至报警控制器,使之发出报警信号。
红外线报警器里的红外线是红外线接收装置。 红外线报警器分主动式版和被动式两种权。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报警器主动发出红外线,红外线碰到障碍物,就会反弹回来,被报警器的探头接收。如果探头监测到,红外线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不断发出红线线又不断反弹的,那么报警器就不会报警。当有会动的物体触犯了这根看不见的红线的时候,探头就会检测到有异常,就会报警。 被动式报警器少了一项功能,就是发射红外线。物理学上告诉我们,当物体的温度高于0K的时候,就会发出红外线,换句话说任何物体都能发出红外线。而其后的原理,被动式报警器和主动式是一样的。 追问: 为什么会探测到,探测到有为什么要报警 回答: 被动式 报警器 的采用一个特殊的红外线接收器件,他能接收物体发出红外线;只要有物体在所监视区域范围活动,就能将所接收的红外线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带动报警器报警。
这个检测举例是可以设定的。一般是报警器上面有个“滑动变阻器”,通过调整这个“滑动变阻器”,就可以改变检测举例。
可以参考这篇科普文章《红外线靠近检测电路》。
1、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属于空间控制型报警器。本身不向外界辐射任何能量,功耗小,普通的电池就可以维持很长的工作时间。
2、由于红外线的穿透性能较差,在监控区内不要有障碍物,否则会造成探测不到
3、为了防止误报警,不应该将被动式红外报警器的探头对准发热体。任何温度都会快速改变红外报警器的效果。
4、在选择安装红外报警器的位置时,应使探测器具有最大的警戒范围,使可能的入侵者都能处于警戒范围,使入侵者都能处在红外警戒的光束范围内。并使入侵者的活动有利于横向穿越光束地区,可以提高探测的灵敏度。
5、由于被动式红外探测器是以被动方式工作,所以同一室内安装数个,也不会有干扰。
(5)红外线报警扩展资料:
红外线报警器的功能
1、红外线报警器具备100个独立的无线防区,可以单独撒布防区。既方便又实用;
2、红外线报警器的探测器与主机能够无线对码。学习式的编码让系统的扩容更加简单快捷;
3、红外线报警器的报警声音以及音量可以自由选择,增强保安系统的警戒性;
4、红外线报警器的主机具备可以设定开关机的时间以及开机与关机的状态提示的功能;
5、红外线报警器可以显示报警信息,方便提醒保安人员报警的具体位置与时间;
6、红外线报警器可以查询报警记录,具备储存功能;
7、红外线报警器内置备用电源,防止停电后能够继续实现安防功能;
8、红外线报警时可以自动拨打电话,实现紧急报答报警电话功能。
+12V 这是 12V直流电源正极
GND 负极
ALARM 这应该是两个端口,是信号口
TAMPER 是防拆,一般不接
红外报警器系统由报警主机和红外探测器组成报警系统。探测器一旦探测到入侵,红外报警器立即把报警入侵信号无线密码传输到报警主机,主机接收到报警信号后,会立即启动高分贝警笛现场报警器,红外报警器主机面板上的LED显示报警防区,防区路数0-99路,明确显示入侵方位,同时报警主机还有时间显示、报警记录查询、自动开关机等功能。
红外报警器系统工作原理:
主动红外报警器是一种红外线光束遮挡型报警器,发射机中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在电源的激发下,发出一束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束(此光束的波长约在0.8~0.95微米之间),经过光学系统的作用变成平行光发射出去。此光束被接收机接收,由接收机中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把光信号转换成信号,经过电路处理后传给报警控制器。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经过防范区到达接收机,构成了一条警戒线。正常情况下,接收机收到的是一个稳定的光信号,当有人入侵该警戒线时,红外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收到的红外信号发生变化,提取这一变化,经放大和适当处理,控制器发出的报警信号。目前此类报警器有二光束、三光束还有多光束的红外栅栏等。一般应用在周界防范居多,最大的优点就是防范距离远,能达到被动红外的十倍以上探测距离。
被动红外报警器主要是根据外界红外能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在移动。人体的红外能量与环境有差别,当人通过探测区域时,报警器收集到的这个不同的红外能量的位置变化,进而通过分析发出报警。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会发出特定波长10μm左右的红外线,被动红外报警器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产生报警信号。
1.被动红外报警器是以探测人体辐射为目标的,所以热释电元件对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辐射必须非常敏感。
2.为了仅仅对人体的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菲涅尔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其传感器包含两个互相串联或并联的热释电元件。而且制成的两个电极化方向正好相反,环境背景辐射对两个热释元件几乎具有相同的作用,使其产生释电效应相互抵消,于是报警器无信号输出。
4. 一旦人侵入探测区域内,人体红外辐射通过部分镜面聚焦,并被热释电元接收,但是两片热释电元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经信号处理而报警。
红外报警器系统用途:
被动红外报警器主要是根据外界红外能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在移动。人体的红外能量与环境有差别,当人通过探测区域时,报警器收集到的这个不同的红外能量的位置变化,进而通过分析发出报警。但外界环境是不但人体会发出红外能量,许多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散发红外能量,而在可见光中这种能量尤其突出,所以任何被动红外报警器的抗白光干扰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建议企业在室内实用被动报警器,因为室内光线稳定、红外能量比较恒定的情况下,这种环境下探测效果非常好。企业在选择红外报警器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进行的选择,这样才能使红外线防盗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红外报警器系统由报警主机和红外探测器组成报警系统。探测器一旦探测到入侵,红外报警器立即把报警入侵信号无线密码传输到报警主机,主机接收到报警信号后,会立即启动高分贝警笛现场报警器,红外报警器主机面板上的LED显示报警防区,防区路数0-99路,明确显示入侵方位,同时报警主机还有时间显示、报警记录查询、自动开关机等功能。
红外报警器系统工作原理:
主动红外报警器是一种红外线光束遮挡型报警器,发射机中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在电源的激发下,发出一束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束(此光束的波长约在0.8~0.95微米之间),经过光学系统的作用变成平行光发射出去。此光束被接收机接收,由接收机中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把光信号转换成信号,经过电路处理后传给报警控制器。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经过防范区到达接收机,构成了一条警戒线。正常情况下,接收机收到的是一个稳定的光信号,当有人入侵该警戒线时,红外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收到的红外信号发生变化,提取这一变化,经放大和适当处理,控制器发出的报警信号。目前此类报警器有二光束、三光束还有多光束的红外栅栏等。一般应用在周界防范居多,最大的优点就是防范距离远,能达到被动红外的十倍以上探测距离。
被动红外报警器主要是根据外界红外能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在移动。人体的红外能量与环境有差别,当人通过探测区域时,报警器收集到的这个不同的红外能量的位置变化,进而通过分析发出报警。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会发出特定波长10μm左右的红外线,被动红外报警器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产生报警信号。
1.被动红外报警器是以探测人体辐射为目标的,所以热释电元件对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辐射必须非常敏感。
2.为了仅仅对人体的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菲涅尔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其传感器包含两个互相串联或并联的热释电元件。而且制成的两个电极化方向正好相反,环境背景辐射对两个热释元件几乎具有相同的作用,使其产生释电效应相互抵消,于是报警器无信号输出。
4. 一旦人侵入探测区域内,人体红外辐射通过部分镜面聚焦,并被热释电元接收,但是两片热释电元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经信号处理而报警。
红外报警器系统用途:
被动红外报警器主要是根据外界红外能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在移动。人体的红外能量与环境有差别,当人通过探测区域时,报警器收集到的这个不同的红外能量的位置变化,进而通过分析发出报警。但外界环境是不但人体会发出红外能量,许多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散发红外能量,而在可见光中这种能量尤其突出,所以任何被动红外报警器的抗白光干扰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建议企业在室内实用被动报警器,因为室内光线稳定、红外能量比较恒定的情况下,这种环境下探测效果非常好。企业在选择红外报警器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进行的选择,这样才能使红外线防盗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1 电路设计方案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电路是由红外线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电压比较器、延时电路和音响报警电路等组成。下面是该电路的一个总的系统框图,概括了这次设计的主要思路。
图1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系统框图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通过探测人体的红外线辐射信号,并经过放大、延时和发射等环节,将人体的移动信号转为电信号,再利用幅度调制将信号发射到红外防盗报警器;当有信号发生时,接收报警部分则是利用短波调幅收音机(扬声器)进行接收,当它接收到有信号的时候即会发出报警声。而遥控部分则是对红外防盗报警器这一报警器进行开与关的选择。
红外发射电路(报警器)由单结晶体管,晶体管和红外发射二极管等组成。
红外接收电路(扬声器)由红外接收光敏二极管,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和有关外围元件组成。
接通电源开关后,红外发射电路(报警器)按一定频率振荡工作,通过红外发射二极管产生的红外线辐射脉冲。在红外接收光电二极管前方无障碍物时,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无信号输出。
当晶体管距障碍物5m以内时,红外发射二极管发射的红外线信号经障碍物反射后被红外接收光敏二极管接收,它将该红外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送入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进行放大。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后的电信号,再经二极管和电容器等倍压整流后,使音频振荡器工作,驱动扬声器发出警示。
2 各单元电路的设计
2.1 信号放大电路
图2 信号放大电路
在此单元电路中,当红外线探测传感器J1探测到前方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由C1的②脚输出微弱的电信号,经三极管Q1等组成第一级放大电路放大,再通过C2输入到运算放大器U1中进行高增益、低噪声放大,此时由U1①脚输出的信号已足够强,能够对信号进行放大。
2.2 电压比较电路
图3 电压比较电路
在本单元电路中,U1B作为电压比较器,它的第⑤脚由R10、VD1提供基准电压,当U1B①脚输出的信号电压到达U1B的⑥脚时,两个输入端的电压进行比较,查看U1B的⑦脚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2.3音响报警电路
图4 音响报警电路
在此电路中,若在电平比较电路中U1B的⑦脚变为低电平时,C6通过VD2放电,此时U3的②脚变为低电平,它与U3的③脚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当它低于其基准电压时,U3的①脚变为高电平,Q2导通,讯响器BL通电发出警报声。
2.4 延时电路
图5 延时电路图
在此电路中,U3为报警延时电路,R14和C6组成延时电路,其时间约为1分钟。由Q2、R20、C8组成开机延时电路,在U3的控制端连接一个晶体三极管U2,来控制U3的控制端与电路的通断,在U2基极连接一个电阻,U2的发射极连接一个电容C6,电容C6与电阻R14连接,电容通过触发开关接通充电电路。延时的时间,即电容放电的时间,由于三极管基极与发射极放电回路存在,所以集电极与发射极接通,继电器电路接通进入延时工作。
3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系统的调试
3.1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的总原理图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总原理图如图6。
图6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总原理图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电路由红外线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电压比较器、延时电路和音响报警电路等组成。红外线探测传感器J1探测到前方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由J1的②脚输出微弱的电信号,经三极管Q1等组成第一级放大电路放大,再通过C2输入到运算放大器U1中进行高增益、低噪声放大,此时由U1①脚输出的信号已足够强。U1B作电压比较器,它的第⑤脚由R10、VD1提供基准电压,当U1①脚输出的信号电压到达U1B的⑥脚时,两个输入端的电压进行比较,此时U1B的⑦脚由原来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U3为报警延时电路,R14和C6组成延时电路,其时间约为1分钟。当U1B的⑦脚变为低电平时,C6通过VD2放电,此时U3的②脚变为低电平,它与U3的③脚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当它低于其基准电压时,U3的①脚变为高电平,Q2导通,讯响器BL通电发出报警声。人体的红外线信号消失后,U1B的⑦脚又恢复高电平输出,此时VD2截止。由于C6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故通过R14向C6缓慢充电,当C6两端的电压高于其基准电压时,U3的①脚才变为低电平,时间约为1分钟,即持续1分钟报警。
由Q2、R20、C8组成开机延时电路,时间也约为1分钟,它的设置主要是防止使用者开机后立即报警,好让使用者有足够的时间离开监视现场,同时可防止停电后又来电时产生误报。
3.2元器件的清单
该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的元器件的清单,见附件3。
3.3元器件功能介绍
LM393的作用:LM393,LM393A,LM393D由两个独立的电压比较器构成。它的电源可以由宽范围的单个正电压供电,也可以由正负两个电压供电。由于输出是集电极开路,它可以和另外一个集电极开路的输出构成与(AND)逻辑关系。 LM393和LM393A的工作温度范围是0°C到 70°C。工作电压2V ~ 36V 或者±1 V ~ ±18 V 。
LM358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无关。 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
3.4调试
本次设计中,调试是十分重要的过程,调试的好坏就直接关系了作品的成功与否。本次设计中用到得工具很简单主要应用了数字示波器,数字电压表等工具作为调试工具。在设计整个报警系统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调试,不断的改进,从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调试来看,要做到分模块调试,最后整机调试。
把各个电路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源,观测电源的稳定性,在次重复上述调过程。若没问题就可以测试了。
将整个系统通电观察指示灯,当系统刚开运行时只有红色指示灯亮,此时可以在发射管与接收管放个障碍物,这时系统是不会报警的。等绿色指示灯也亮起时,再在发射管与接收管放个障碍物,系统发出响亮的报警声,这时拿走障碍物可以发现系统还在报警,报警声大约持续了一分钟左右,这样这个测试就完成了。
3.5 产生误报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报警器安装位置、安装角度、防护措施以及系统布线等方面。例如:将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对着空调、换气扇安装时,将会引起系统的误报警;室外用主动红外探测器如果不作适当的遮阳防护(有遮阳罩的最好也作防护),势必会引起系统的误报警;报警线路与动力线、照明线等强电线路间距小于1.5m时,而未加防电磁干扰措施,系统亦将产生误报警。
用户使用不当引起的误报警:用户使用不当常常会引起报警系统的误报警。例如:打开报警器后20秒内没离开探测区等
环境噪扰引起的误报警:环境噪扰引起的误报警是指报警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产生的,从原理上讲是不可避免的,而事实又是不需要的,属于误报警。例如:热气流引起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误报警;老鼠在防范区出没;宠物在居室内走动等。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推广应用,报警系统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环境噪扰引起的误报警现象必将随之降低。
独立的红外报警器(探头和主机一体),仅将探头对准你想监视的区域即可。如果是探头回和主机分开的,首答先要确认无线探头是否与主机配套(否则要对码),如配套,将探头对着你想监控的区域即可(把它想象成他是一把手电筒,光线下有东西动,就会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