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11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oil and foundation of building in frozen soil region
JGJ 118-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2 年 3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第1137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118-2011,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1、6.1.1、8.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18-9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8月29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冻土分类与勘察要求;4 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5 基础的埋置深度;6 多年冻土地基的计算;7 基础;8 边坡及挡土墙;9 检验与监测;以及相关附录。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加了季节冻土与季节融化层内粗颗粒土在饱和条件下的冻胀性分类;强调了多年冻土的勘察要求;明确了多年冻土地基设计的选址原则;修改了季节冻土的基础埋置深度,修改了多年冻土地基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细化了热工计算的内容;细化了多年冻土桩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入模温度,强调了热棒在建筑地基的应用;增加了冻土边坡的碎石层防护;增加了检验与监测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60号,邮政编码:150080)。
本规范主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大连阿尔滨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蒙古筑业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七台河市建设局
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
兰州交通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吉良 韩华光 马 巍 丁靖康 徐学燕 童长江 盛 煜 邱明国 张洪兴 葛建军 贾彦武 韩龙武 信立晨 朱 磊 张宝才 高永强 赵明阳 刘显全 魏 勇 付景利 王 旭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钱力航 王公山 欧阳权 徐柏梦 王金国 于胜金 原喜忠 章金钊 王建文 董德胜 饶浩文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了在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
1.0.3 在冻土地基上进行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3 冻土分类与勘察要求
4 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
5 基础的埋置深度
6 多年冻土地基的计算
7 基 础
8 边坡及挡土墙
9 检验与监测
附录A 冻土强度指标的特征值
附录A 冻土强度指标的特征值
A.0.1 冻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不进行原位试验确定时,可根据冻结地基土的名称、土的温度按表A.0.1的规定取值。
注:1 冻土“极限承载力”按表中数值乘以2取值;
2 表中数值适用于本规范表3.1.6中Ⅰ、Ⅱ、Ⅲ类的冻土类型;
3 冻土含水率属于本规范表3.1.6中Ⅳ类冻土类型时,黏性冻土承载力取值应乘以0.8~0.6(含水率接近Ⅲ类时取0.8,接近V类叫取0.6,中间取中值);碎石冻土和砂冻土承载力取值应乘以0.6~0.4(含水率接近Ⅲ类时取0.6,接近V类时取0.4,中间取中值);
4 当含水率小于或等于未冻水含水率时,应按不冻土取值;
5 表中温度是使用期间基础底面下的最高地温,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确定;
6 本表不适用于盐渍化冻土及冻结泥炭化土。
A.0.2 在无试验资料的情况下,桩端冻土承载力的特征值可按表A.0.2-1的规定确定,对于盐渍化冻土可按表A.0.2-2的规定确定,对于冻结泥炭化土可按表A.0.2-3的规定确定。
A.0.3 冻土和基础间的冻结强度特征值应在现场进行原位测定,或在专门试验设备条件下进行试验测定。若无试验资料时,可依据冻结地基土的土质、物理力学指标按表A.0.3-1的规定确定。对于盐渍化冻土与基础表面间的冻结强度可按表A.0.3-2的规定确定,对于冻结泥炭化土可按表A.0.3-3的规定确定。
表A.0.3-1~表A.0.3-3可用于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他材质的基础与冻土间的冻结强度,应按表值进行修正,其修正系数应符合表A.0.3-4的规定。
附录B 多年冻土中建筑物地基的融化深度
附录B 多年冻土中建筑物地基的融化深度
附录C 冻胀性土地基上基础的稳定性验算
附录C 冻胀性土地基上基础的稳定性验算
附录D 冻土地温特征值及融化盘下最高土温的计算
附录D 冻土地温特征值及融化盘下最高土温的计算
D.1 冻土地温特征值的计算
D.1.1 根据现场钻孔一次测温资料计算活动层下不同深度处的年平均地温、年最高地温和年最低地温时,一般根据15m和20m深度的实测地温构建直线代表各个深度的年平均地温,然后根据土层中的热传递规律结合活动层底面的特殊性计算各个深度的年最高地温和年最低地温,其计算方法如下:
附录E 架空通风基础通风孔面积的确定
附录E 架空通风基础通风孔面积的确定
E.0.1 多年冻土地基上,自然通风基础的隐蔽通风孔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附录F 多年冻土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F 多年冻土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F.0.1 多年冻土地基静载荷试验应选择在冻土层(持力层)温度最高的月份进行,当在地温非最高月份进行试验时,对试验结果应进行温度修正。
F.0.2 试验土层应保持原状结构和天然温度。承压板底部应铺中、粗砂找平层(厚度为20mm),在整个试验期间应保持其冻土层温度场的稳定。
F.0.3 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试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F.0.4 加荷级数不应小于8级;第一级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5%~30%,以后每级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0%~15%。
F.0.5 每级加荷后均应测读1次承压板沉降,以后应每隔1h测读1次;当累计24h的沉降量:砂土不大于0.5mm或黏性土不大于1.0mm时,可认为地基土处于第一蠕变阶段(蠕变速率减少阶段),即下沉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F.0.6 对承压板下深度为1.5倍承压板宽度或直径范围的冻土温度,应每24h测读一次。
F.0.7 当某级荷载施加之后连续10d达不到稳定标准,或总沉降量S大于0.06b时,应终止试验,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即为极限荷载。
F.0.8 冻土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 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 当以上两个基本值可同时取得时应取低值。
F.0.9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冻土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
附录G 冻土融化下沉系数和压缩系数指标
附录G 冻土融化下沉系数和压缩系数指标
G.0.1 冻土地基融化时沉降计算中的冻土融化下沉系数和压缩系数,应以试验方法确定。对于均质的冻结细粒土可以在试验室条件下用专门的试验装置确定。
附录H 多年冻土地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H 多年冻土地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H.0.1 多年冻土中试验桩施工后,应待冻土地温恢复后方可进行载荷试验。试验桩宜经过一个冬期后再进行试验。
H.0.2 试桩时间宜选在夏季末冬季初多年冻土地温出现最高值的一段时间内进行。
H.0.3 单桩静载荷试验可根据试验条件和试验要求,选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或快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
H.0.4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加载级数不应少于6级,第一级荷载应为预估极限荷载的25%。以后各级荷载可为极限荷载的15%,累计试验荷载不得小于设计荷载的2倍;
2 在某级荷载作用下,当桩在最后24h内的下沉量不大于0.5mm时,应视为下沉已稳定,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3 在某级荷载作用下,连续10昼夜达不到稳定。应视为桩-地基系统已破坏,可终止加载;
4 测读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沉降:加载前读一次,加载后读一次,此后每2h读一次。在高载下,当桩下沉快速时观测次数应增加,缩短间隔时间。
2)地温:每24h观测一次。
H.0.5 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快速加载时,每级荷载的间隔时间应视桩周冻土类型和冻土条件确定,一般不得小于24h,且每级荷载的间隔时间应相等;
2 加载的次数不得少于6级,荷载级差可选择预估极限荷载的15%;当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产生迅速下沉时,或桩头总下沉量超过40mm时,即可终止试验;
3 快速加载时,沉降观测和地温观测的应与慢速加载时相同。
H.0.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慢速加载时,破坏荷载的前一级荷载即为桩的极限承载力;
2 快速加载时,找出每级荷载下桩的稳定下沉速度(即稳定蠕变速率),并绘制桩的流变曲线图(图H.0.6),曲线延长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应作为桩的极限承载力;
3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对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应取低值。
H.0.7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
附录J 热桩、热棒基础计算
附录J 热桩、热棒基础计算
J.0.1 液、汽两相对流循环热桩、热棒,在寒季可将地基中的热量吸出,故又称为热虹吸。热虹吸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应根据热虹吸-地基系统的热状态分析所得热流程图计算确定。对于垂直埋于天然地基中热虹吸的热流程,应符合图J.0.1的规定。
附录K 冻土、未冻土热物理指标的计算值
附录K 冻土、未冻土热物理指标的计算值
K.0.1 根据土的类别、天然含水率及干密度测定数值,冻土和未冻土的容积热容量、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可分别按表K.0.1-1~表K.0.1-4取值。大含水(冰)率土的导热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K.0.1-5取值。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问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118-2011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18-2011,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8月29日以第1137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是在《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18-98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设计院、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是刘鸿绪、童长江、徐学祖、王正秋、丁靖康、鲁国威、贺长庚、徐学燕、贾建华、周有才。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对季节冻土与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分类表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粗颗粒土在饱和含水条件下的冻胀性分类;2 对多年冻土的勘察部分进行了修订,对勘探孔深度与间距提出新的要求;3 对多年冻土地基设计明确了选址原则;4 对季节冻土的基础埋置深度、多年冻土地基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分别作了修订;5 对热工计算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计算内容;6 对多年冻土地区桩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入模温度进行了修订,强调了热棒在建筑地基的应用;7 对冻土边坡防止失稳的措施,增加了碎石层防护的内容;8 对冻土地区单桩承载力检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检验与监测内容。
本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现状与发展、工程应用实例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工程建设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俄罗斯国家标准《多年冻土上的地基和基础》CHиΠ2·02·04-88和《冻土地基基础技术规范》TCH50-305-2004(赤塔州),通过试验取得了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应用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在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地区进行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时,首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然后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
1.0.2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冻土地区中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冻土地区中的地基包括标准冻深大于500mm季节冻土地基和多年冻土地基两大类。
我国多年冻土面积为215.0×104km2,占全国面积的22.3%,季节冻土面积为514.00×104km2,占全国面积的54%,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合计面积为729.00×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76.3%,大约有2/3国土面积的地基基础设计需要执行本规范。
3 冻土分类与勘察要求
4 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
5 基础的埋置深度
6 多年冻土地基的计算
7 基 础
8 边坡及挡土墙
9 检验与监测
附录B 多年冻土中建筑物地基的融化深度
附录B 多年冻土中建筑物地基的融化深度
采暖房屋地基土融化深度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有多年冻土的国家,早就在进行试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计算方法,但都有局限性。我国研究较晚,确知它是一个很难掌握的课题,地基土融深受采暖温度、冻土组构及冻土的年平均地温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一个三维不稳定导热温度场;当房屋长宽比大于4时,最大融深可作为二维课题来解。国内学者也提出一些计算方法,其数学解虽经条件假定,仍是很复杂的,也因地质组构多变而很不准确。如1978年6月号的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多年冻土区房屋地基融化计算探讨”一文中提出房屋地基最大融深计算式:
式中符号意义见原文。
以此式计算我们钻探观测取得的最大融深为5.0m的满归站24号住宅,其计算结果与实际融深相差太大,不便应用。
一、最大融深的计算
为了推导出一个简便的计算式,假定冻土地基为空间半无限的,房屋已使用了几年或几十年,地基融深已达最大值,融化盘相对稳定。此时,以一维传热原理来探求房屋地基的最大融深计算式;这时房屋取暖传入地基中的热量。由于地基土的热阻有限,并趋近一个常量Q1,即通过室内地面传到融冻界面的热量;从融冻界面传入到地基冻土中的热量,只能提高冻土的温度,使冻土蓄热而不能使冻土融化的热量为Q2,它也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地基土在气温影响范围内的土温随气温变化而波动,夏季升温,冬季降温,储蓄在冻土中的热量Q2,在降温时为低温冻土所吸收,即散热,在气温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温普遍降低,降温是不均匀的,融化盘周围降温大,盘中降温小,反之亦然,每年升、降循环一次,使蓄热,散热相对平衡,或谓之为地中热流所平衡,所以融深稳定在最大值,故融化盘基本无变化而相对稳定,称为稳定融化盘。
根据上面的分析,当房屋地基土融深已达最大值时,按一维传热原理考虑,假定地基土为均质土体,室内地面温度不变,室内地面到融冻界面的距离均相等为Hmax,同时从室内地面至冻土内热影响范围面的距离均相等为h,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是:
式(13)只显示了形成融深的几个主要数据,未显示的数据都归纳以系数ψJ表示,所以ψJ是一个很复杂的数据,只好对既有房屋的钻探、观测的融深资料(东北和西北的)和试验房屋融深观测资料中取得的最大融深进行分析综合后,反求ψJ值。同时考虑了使用年限的因素,即使用年限短的房屋尚未达最大融深,详见本规范附录B图B.0.1-1;其中15m~25m宽的房屋,ψJ值均系参考前苏联“CHuⅡ—18—76”规范与我们的经验综合编制的。
式中TB国外均采用室温,而我们却采用室内地面温度,这是因为我国尚无室温与地面温差之规定,卫生条件要求地面温度与室温之差以2.5℃为宜;但我们对既有房屋和试验房屋的地面进行了测定,在最热的7、8月中室温为21℃~27℃时,地面温度为18℃~23℃,基本上满足温差要求,但在最冷的1月份,室温15℃,而地面温度仅有6℃~8℃,且外墙附近的地面温度仍在0℃左右,此时地面平均温度只有3℃~6℃。风火山试验宿舍设有沥青珍珠岩保温层,年平均室温为16℃,而年平均地面温度也只有11.5℃。室温与地面温度相差如此之大,系房屋围护结构保温质量不足,尤其是靠外墙的地面保温质量不足所致。所以我们采用地面温度来计算融深是较为合理的。我们根据现有房屋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编制了室内地面年平均温度表,如表27所示,供使用者参考。
如设计时房屋围护结构(四周、屋顶及地面)经过热工计算,则其温度可按计算温度采用。
表27资料来源不够充分,有待于研究改进,因此未列入规范中。当增加了足够的地面保温层,或当(我国)制定了室温与地面温差的规定时,即可用室温减规定温差来计算最大融深。
4 地基土质系数
当地基为粗颗粒土时,地基融深增大很多,粗粒土与细粒土的导热系数虽不同,但还不能完全反映其导热强度,故需增加一土质系数ψc。根据多年冻土地区多年的勘探资料,对天然上限深浅的分析,并参考了《青藏铁路勘测设计细则》中的最大融深表5-6-1,综合确定粗粒土与细粒土融深的关系比,定出土质系数ψc,按图B.0.1-2取值。若将比值列入房屋地基土融深计算公式中则式(13)可写成:
式中:h——计算融深内粗粒土层厚度(m)。
5 室内外高差(地板及保温层)影响系数
多年冻土地区一般都较潮湿,房屋室内外应有较大的高差,以使室内地面较为干燥,除生产房屋根据需要设置外,一般不应低于0.45m;0.45m是指地基融沉压密稳定后的高差。
经试验观测,冬期室内地面温度,由于地基土回冻,使靠外墙1.0m左右的地面处于零度以下,小跨度的房屋中心地面温度也降至3℃~8℃;这样低的地面温度是不宜居住的,故必须设置地面保温层,以降低地面的热损失,提高地面温度。
室内外高差部分,包括地板及保温层,其构造不论是什么材料,均全按保温层计算,并将高差部分材料与地基土一同计算融化状态的导热系数λu值,λf值则不包括室内外高差部分。
室内外有高差△h,由室内地面传入冻土地基的热量,经保温层时一部分热量将由高出室外地面的墙脚散发于室外大气中。因此融深要减少一些,其减少量以高差影响系数ψ△表示。
ψ△值是根据试验观测资料并考虑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房屋的宽度综合分析确定的,见本规范附录B图B.0.1-3,故融深计算式中也应列入此值。这样,采暖房屋地基土最大融深的最终计算式为:
二、融化盘的形状
根据我们钻探实测资料和青藏高原的钻探资料绘制的图形,进行研究分析,融化盘横断面的形状以房屋横剖面中心线为坐标y轴的抛物线方程y=ax2表示较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室温高低和房屋宽度不同,抛物线的焦点位置亦不同,即形状系数a不同;又因房屋朝向不同,其四周地面吸收太阳热能也不同,加之室内热源(火墙、火炉、火炕等)位置各异,最大融深偏向热源,使抛物线的顶点位置偏离房屋中心y轴一个距离b,也称b为形状系数。有了形状方程,还是不便计算融深,故将坐标轴的原点移至室内地面上,以地面为x轴,即上移Hmax,按本规范附录B图B.0.2,则方程y=ax2变为:
附录C 冻胀性土地基上基础的稳定性验算
附录C 冻胀性土地基上基础的稳定性验算
一、计算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残留冻土层的确定只是根据自然场地的冻胀变形规律,没有考虑基础荷重的作用与土中应力对冻胀的影响,或者说地基土的冻胀变形与其上有无建筑物无关,与其上的荷载大小无关。例如,单层的平房与十几层高的住宅楼在按残留冻土层进行基础埋深的设计时,将得出相同的残留冻土层厚度,具有同一埋深,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附录C所采用的方法是以弹性层状空间半无限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的,在一般情况下(均匀的非冻结季节)地基土是单层的均质介质,而在季节冻土冻结过程中则变成了含有冻土和未冻土两层变形模量差异甚大的非均质介质,即双层地基,在融化过程中又变成了融土—冻土—未冻土的三层地基。
均质地基土上的基础在冻结之前由外荷(附加荷载)引起的土中附加应力的分布是属于均质(单层)的,当冻深发展到浅基础底面以下,由于已冻土的力学特征参数与未冻土的差别较大而变成了两层。当基础底面下土冻结到一定厚度(冻层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由于冻土的变形模量大于冻结界面下暖土的变形模量几倍甚至十多倍,冻土层产生附加应力的扩散作用与重分配。冻土地区地表土层寒季年复一年的冻结,形成了“后生”季节双层地基。
建(构)筑物其基础底面压力都小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一般都应用均质直线变形体的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土冻结之后的力学指标大大提高了,形成双层地基,因此可采用双层空间半无限直线变形体理论来分析地基中的应力及其分布。
季节冻结层在冬季土的负温度沿深度的分布,当冻层厚度不超过最大冻深的3/4时,即负气温在翌年入春回升之前可看成直线关系,根据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哈尔滨和大庆两地冻土站(冻深在2m左右地区)实测的竖向平均温度梯度,可近似地用10℃/m表示,地下各点负温度(℃)的绝对值可用下式计算:
T=10(h-z) (17)
式中:h——自基础底面算起至冻结界面的冻层厚度(m);
z——自基础底面算起冻土层中某点的竖向距离(m)。
冻土的变形模量(或近似称弹性模量)与土的种类、含水程度、荷载大小、加载速率以及土的负温度等都有密切关系。此处由于是讨论冻胀性土的冻胀力问题,因此,土质和含水率选择了冻胀性的黏性土,其变形模量与土温的关系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做的试验,经过整理简化后其结果为:
省计算技术研究所编了一套,包括圆形、条形和矩形的,后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认为不理想,于1988年又请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重新编了一套,包括圆形、条形以及空间课题中的矩形程序,对其计算结果经整理和分析仍不够满意;最后参考上述两次的计算及教科书中双层地基的解析计算结果,根据实际地基两层的刚度比,基础的面积、形状、上层高度等参数,经过内插、外推求出了条形、方形和圆形图表的结果。
根据一定的基础形式(条形、圆形或矩形)、一定的基础尺寸(基础宽度、直径或边长的数值)和一定的基底之下的冻层厚度,即可查出冻结界面上基础中心点下的应力系数值。
土的冻胀应力是这样得到的,如图22所示,图22a为一基础放置在冻土层内。设计冻深为H,基础埋深为h,冻土层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分别为E1、v1,下卧不冻土层的变形模量E2及泊松比v2均为已知,当基底附加压力为F时,引起地基冻结界面上a点的附加应力为f0,其附加应力的大小与其分布完全可以用双层地基的计算求得。图22b所示的地基与基础,其所有情况与图22a完全相同,二者所不同之处在于图22a为作用力F施加在基础上,地基内a点产生应力f0,图22b为基础固定不动,由于冻土层膨胀对基础产生一P力,引起地基内a点的应力为p0,在界面上的冻胀应力按约束程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如果P=F时,则p0=f0,由于地基基础所组成的受力系统与大小完全相同,则地基和基础的应力状态也完全一致。换句话说,由F引起的在冻结界面上附加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与产生冻胀力P(=F)的在冻结界面上冻胀应力的分布和大小完全相同;所以求冻胀应力的过程与求附加应力的过程是相同的,也可将附加应力看成冻胀应力的反作用力。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于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冻土站中,在四个不同冻胀性的场地上进行了法向冻胀力的观测,正方形基础尺寸A=0.7m×0.7m0.5m2,冻层厚度为1.5m~1.8m,基础埋深为零。四个场地的冻胀率η分别为η1=23.5%、η2=16.4%、η3=8.3%、η4=2.5%。其冻胀力、冻结深度与时间的关系见图23、图24、图25和图26。
根据基础底面之下冻层厚度h与基础尺寸,查双层地基的应力系数图表,就可容易地求出在该时刻冻胀应力σfh的大小。将不同冻胀率条件下和不同深度处得出的冻胀应力画在一张图上便获得土的冻胀应力曲线。
由于在试验冻胀力的过程中基础有20mm~30mm的上抬量,法向冻胀力有一定的松弛,因此,在测得力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力值。形成“土的冻胀应力曲线”素材的情况是:冻胀率η=20%,最大冻深H=1.5m,基础面积A=0.5m2,则冻胀力达到1000kN,相当于2000kN/m2,这样大的冻胀力用在工程上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求基础埋深的过程中,对传到基础上的荷载只计算上部结构的自重,临时性的活荷载不能计入,如剧院、电影院的观众厅,在有节目演出时座无虚席,但散场以后空无一人,当夜间基土冻胀时荷载根本就不存在;又如学校的教室,在严冬放寒假,正值冻胀严重的时期,学生都回家去,教室是空的等。因此,在计算平衡冻胀力的附加荷载时,只计算实际存在的(墙体扣除门窗洞)结构自重,并应乘以一个小于1的荷载系数(如0.9),以考虑偶然最不利的情况。
基础底面处的接触附加压力可以算出,冻层厚度发展到任一深度处的应力系数可以查到,附加压力乘以应力系数即为该截面上的附加应力。然后寻求小于或等于附加应力的冻胀应力,这种截面所在的深度减去应力系数所对应的冻层厚度即为所求的基础的最小埋深,在这一深度上由于向下的附加应力已经把向上的冻胀应力给平衡了,即压住了,肯定不会出现冻胀变形,所以是绝对安全的。
二、采暖对冻胀力的影响
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对于有热源房屋(采暖房屋),考虑供热对冻深的影响问题,取中段与角段(端)两个不同值是合理正确的。但对角段的范围应该修改一下,该规范规定自外墙角顶点至两边各延长4m的范围内皆为角段,这种用绝对数值来表现冻深的影响不够合适,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冻深的函数。例如:在冻深仅有400mm的地区,角段范围为冻深的10倍,而在冻深4.0m的严寒地区,则角段只有1倍的冻深。本规范采用角段的范围为1.5倍的设计冻深,1.5倍冻深之外的影响微弱,可忽略不计。
采暖(或有热源)建筑物对基础的影响要比一个采暖影响系数复杂得多,在基础埋深不小于冻深时,采暖影响系数还有直接使用价值,但对“浅基础”(基底埋在冻层之内)就无法单独使用了。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在阎家岗冻土站对“采暖房屋的冻胀力”进行了观测,室内采暖期的平均温度见表28。试验基础A为独立基础,基底面积为1.00m×1.00m,埋深为0.50m,下有0.50m的砂垫层,基础A’与A完全相同的对比基础,在裸露的自然场地上,见图27。试验基础B为1m长的条形基础,埋深为0.50m,下有0.50m的砂垫层,基底宽度为0.60m,基础两端的地基土各挖一道宽250mm~300mm的沟,其中填满中、粗砂,深度为1.3m,该沟向室外延伸2.5m~3.0m,沟两侧衬以油纸。试验基础B’为与B完全相同的对比基础,在裸露的自然场地上,砂沟在基侧两边对称,其冻胀力见图28。试验基础C与试验基础A完全相同,其冻胀力见图29。试验基础C为一直径400mm、长1.55m的灌注桩。基础C’为对比基础,见图30。从图中可见,采暖房屋下面的基础所受的冻胀力远较裸露场地的为小,绝不仅是一个采暖影响系数的问题。
原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中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t,是为了考虑基础的最小埋深不小于室内采暖时基础附近的冻深而出现的,只能用在这种情况下。而在讨论季节冻土地基中冻胀力对采暖建筑物浅基础的作用时,仍采用这样一个影响系数,就显得很不够用了。例如桩基础,其上所受到的切向冻胀力不单要计算在垂直方向上沿桩身冻层厚度的减少,还要考虑在水平方向上室内一侧非冻土不产生冻胀力的因素。又如浅基础,其底面所受到的法向冻胀力,在计算垂直方向的冻胀力时,有两个边界条件是已知的。一是当采暖影响系数ψt=1.0时,基底所受的法向冻胀力与裸露场地的情况相等,即采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二是当基础附近的冻结深度与基础埋深相等时,即ψtzd=dmin,则基底所受到的法向冻胀力为零,法向冻胀力不出现。
此处假定从裸露场地的冻深到采暖后冻深等于基础埋深深度的范围内,法向冻胀力近似按直线分布,即中间任何深度处可内插求得。因此,除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t外,另外引出两个影响系数,即:由于建筑物采暖其基础周围冻土分布对冻胀力的影响系数ψh,由于建筑物采暖基底之下冻层厚度改变对冻胀力的影响系数ψv。ψh的取值为:1)在房屋的凸角处为0.75;2)在直墙段为0.50;3)在房屋凹角处为0.25。而ψv以按下式计算:
三、切向冻胀力
影响切向冻胀力的因素除水分、土质与负温三大要素外,还有基础侧表面的粗糙度等。大家都知道,基侧表面的粗糙度不同,对切向冻胀力影响极大,但对此定量的研究不多。应该注意,表面状态改变切向冻胀力与土的冻胀性改变切向冻胀力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基侧表面粗糙,仅能改善基础与冻土接触面上的受力情况,提高抗剪强度,即冻结抗剪强度增大,但如果土本身的冻胀性很弱,冻结强度再大也无法体现;反过来,接触面上的冻结强度较低,土的冻胀性再大也施加不到基础上多少,只能增大剪切位移。因此,在减少或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措施中,增加基础侧表面的光滑度和降低基础侧表面与冻土之间的冻结抗剪强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效果是显著的。
关于切向冻胀力的取值:
1 查阅了国内和国外一些资料,凡是土的平均冻胀率、桩的平均单位切向冻胀力等数据同时具备的,才收录在内。
所获数据合计232个,其中弱冻胀土28个,冻胀土32个,强冻胀土113个和特强冻胀土59个,见图31。从散点图上看。数据比较分散,用曲线相关分析结果也很差。
取值问题只可用作图法求解。
2 由于桩基础与条形基础的受力情况差别较大,在列表时将条基单独分出,见表29,减半取用。条形基础的切向冻胀力比桩基础小的原因在几点说明中已有详述;同时条形基础很少受切向冻胀力作用而导致破坏的讨论,几点说明中也有,此处不再赘述。
3 条形基础,尤其毛石条形基础在季节冻土地区的少层、多层建筑中应用广泛,但切向冻胀力的试验很少人做。自1990年开始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在阎家岗冻土站一直进行观测。
从试验得出的数据看,切向冻胀力确实不小,如果检算现有房屋,有相当一部分早应破坏,确有大多数至今完好无损。为建筑物使用安全,在基础浅埋设计中采取防切向冻胀力措施先把切向冻胀力消除掉。避免浅基础遭受切向冻胀力与法向冻胀力共同作用,所以在规范例题中一般不是采取在基侧回填不小于100mm砂层就是将基础侧面砌成不小于9°(β角)的斜面来消除切向冻胀力的。这样可使基础受力清楚,计算准确,安全可靠。
规范附录C公式(C.1.1-2)中设计摩阻力qsia按桩基受压状态的情况取值。由于侧阻力发挥到最大数值需有一个剪切位移过程,考虑到冻拔桩不允许有较大的上拔变形,所以公式中要乘以一个侧阻力发挥程度系数0.5。缺少试验资料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规定取值。
桩基受拔时的受力情况见附图32(a)、(b)、(c)、(d)。(b)为桩身受力,(c)为地基土的受力,由图可见桩对地基土施以向上的作用力∑qs,使地基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松动区,其质量密度下降,土对桩身的侧压力减小,导致桩侧与土接触面上的抗剪强度(侧阻力)降低。
在冻胀性地基土中的冻拔桩见图32(e)、(f)、(g)、(h)。(f)为桩基的受力情况:
的锚固摩阻力的反作用力,冻土层不会整体上移,冻结界面稳定不动,虽有向上的作用力,但绝不会产生哪怕是很小范围的松动区,所以向上的摩阻力不可能降低,冻拔桩不同于受拔桩。至于起锚固作用的摩阻力究竟取多大,这应看桩与周围土的相对剪切位移,如果位移很小或不许有明显的上拔,就不能取极限摩阻力,而要适当降低摩阻力的取值。
在本规范第5.1.4条第3款切向冻胀力防治措施中,提出将基侧表面作成斜面,其tanβ大于等于0.15的效果很好。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特强冻胀土中做了不同角度的一批试验桩,经过1985~1989年的观测,其结果绘在图33中。从图中可见,对于混凝土预制桩,当β不小于9°或tanβ不小于0.15时,将不会冻拔上抬。这是防冻切措施中比较可靠、比较经济、比较方便的措施之一。
在防切向冻胀力的措施中,采用水泥砂浆抹面以改善毛石基础侧表面的粗糙程度,因很大的切向冻胀力每年要作用一次,若施工质量不好容易脱皮,因此,必须保证质量。采用物理化学法处理基侧表面或基侧表面土层,一则成本较高,再则有的不耐久,随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衰退。
用盐渍化法改善土的冻胀性,同样存在耐久性问题,土中水的运动会慢慢淡化其浓度,使逐渐失效,其副作用是使纯净土盐渍化,有腐蚀作用。在多年冻土地区为避免形成盐渍冻土,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用盐渍化法;因在相同负温下,尤其温度较高时,会使土的力学强度指标降低很多。
有一些建筑物基础,尤其是条形基础中部的直线段,按切向冻胀力的计算结果,已经超出安全稳定的警戒线许多,但仍完好无损,这是可能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建筑物基础中的切向冻胀力不存在、不考虑或不计算等不正确的结论。前面已说过,土的冻胀力产生于下部冻结界面,切向冻胀力则表现在上部基侧与土冻结在一起的接触面处。冻结界面随时间向下推移,其基础侧表面却原地不动,上部冻胀性土体在冻结过程中先是冻结膨胀,膨胀的结果出现水平冻胀内力,即压应力,随着气温的继续降低,土温低于剧烈相变区之后,膨胀逐渐减弱至零,水平胀力达到最大。此时基侧表面的冻结抗剪强度由于有最大水平法向冻胀压力的存在,冻结强度则达到很高的数值,它能承受并传递很大的切向冻胀力。在此时若气温继续降低,上部土温相应下降,土体开始收缩,水平压应力逐渐减小,土温降到一定程度,水平冻胀内力消失。进入严冬时地表土体出现收缩并产生拉应力(张力),土中张力的存在将明显削弱基侧表面的冻结抗剪强度。当张力足够大,其拉伸变形超过极限值之后,就出现地裂缝,微裂缝一旦出现,由于应力集中的作用,将沿长度及深度方向很快发展延伸,形成较大的裂缝,即常说的“寒冻裂缝”。
在寒冷地区的冬季常可看到基侧散水根部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存在,在裂缝范围内的切向冻胀力肯定不会有多少,甚至全无。如果在上部土层尚未出现裂缝之前,其切向冻胀力就已经超过传给基础的上部荷载时,就要出问题。这种情况必须按切向冻胀力计算。如果地基土是各向同性的理想均质介质(土质、湿度场及温度场),可以根据冻土的长期拉伸极限变形以及其线膨胀系数算出裂缝多边形的尺寸。但由于实际中上部土层的土质很复杂,土中湿度相差很大,各处的土温也不一致,所以地裂缝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形状各不相同,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难以用计算求得。如果在基础侧面不远处有抗拉的薄弱部位,就会在该处首先出现裂缝。一旦出现裂缝,附近土中张力即被松弛,基侧就不再开裂了。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基础,其切向冻胀力就符合计算结果,一定要认真考虑。如果在施工时有意识地使基侧冻土形成抗拉的薄弱截面(即采取防冻切措施),诱导该处首开裂缝,将会收到显著效果。总之,如果在设计时没有把握使冻胀性土在基侧形成裂缝,就必须计算切向冻胀力的作用;绝不可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存在侥幸的心理,因此切向冻胀力的计算不可忽略。事实上,确实存在有不少建筑物由于切向冻胀力的作用导致破坏的,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四、计算例题
如果基础是毛石条形基础,按从试验得出的切向冻胀力的设计值进行计算,一般的建筑结构自重是平衡不了的,尤其在冻胀性较强的地基土中将使建筑物被冻胀抬起。
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防切向冻胀力的措施有明文规定,因此,我们要求在进行基础浅埋的设计中,首先应采取防切向冻胀力的措施(如基侧回填大于或等于100mm的砂层或将基侧砌成大于或等于9°的斜面)将其消除后,再按法向冻胀力计算。
五、几点说明
1 在规范附录C中按平均冻胀率η求冻胀应力σfh的图C.1.2-1,是在标准冻深z0=1.90m的哈尔滨地区得到的,但它可应用到任何冻深的其他地区,只要冻胀率η沿冻深z的分布规律相似即可,就是将图中的冻深放大或缩小与拟计算地点的深度相同,然后对应着相似点查图。基础底面受到冻胀力的大小,应根据基础的形状和尺寸、冻层厚度等参数按双层地基的计算求得。
在建筑物基础下的地基土,已处于外荷作用下的固结稳定状态,在冻胀应力不超过外荷时不会引起新的变形增量,一旦超过外荷时建筑物就要被冻胀抬起,造成冻害事故,这应尽量避免,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允许出现。因此,下卧不冻土的压缩性对土的冻胀性影响不大。
2 对切向冻胀力的计算有两条途径,一是查规范附录C表C.1.1,这一方法非常简单方便,但有一定的近似性;二是按层状地基的方法计算,较为繁杂,但比较合理且精度较高。
表C.1.1切向冻胀力设计值τd是将桩基础与条形基础分开列出的,条形基础上的切向冻胀力是桩基础上的一半。
例如从条形基础取出D/2段的长度,它与冻土接触的侧表面长度为D,另一桩基础其直径为d,设d=D/π,桩的周长等于条基两面的长度。该地的设计冻深为h,近似假设条基和桩基中基础对冻土的约束范围相等并等于L,则在设计冻深之内参与冻胀的冻土体积(图34):
比较两式得知,在参与的土体积中,桩基的多出一项πhL2。一般来说,建筑地基基础中所使用的桩(与验算冻胀力有关的中、小型建筑物),其直径都在600mm以下,而其影响范围L,最少也小不过设计冻深,也就是说d小于L,条基所受的切向冻胀力还不到桩基的一半。
条形基础的受力状态属平面问题,桩基础的受力则属空间问题,二者有很大区别。
3 规范附录C图C.1.2-1的曲线是偏于安全的。因形成该曲线的试验基础的装置是用的锚固系统;即在地基土冻结膨胀之前,附加载荷为零,试验过程中对地基施加的外力是冻胀力的反作用力。未冻土地基是在结构自重的作用下达到固结稳定,基础下面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如孔隙比降低、含水率减少等,改变后土质的冻胀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我们计算时仍用改变以前的,所以是比较安全的。
4 附录C图C.1.2-2、图C.1.2-3和图C.1.2-4中的应力系数曲线,是在层状空间半无限直线变形体体系中得出的,对裸露场地和非采暖建筑物中的基础,计算冻胀力有较好的适用性,精度较高。采暖建筑物基础下的冻土处在冻土与非冻土的边缘,条件有所改变,按严格计算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总的来说向安全的方面偏移。
5 在过去采取防冻害措施时,最常用的就是砂垫层法,砂垫层本身不冻胀,这与基础一样,但把它当作基础的一部分就不合适了。因砂垫层在传递应力时有扩散作用,附加压力传到垫层底部变小很多,这与同深度的基底附加压力差别很大,砂垫层的底部若不落到设计冻深的底面,仍起不到防冻害的作用。
6 无论切向冻胀力还是法向冻胀力都出自冻结界面处的冻胀应力,它是地基土的冻胀力之源。只要基侧表面与冻土之间的冻结强度足以把所产生的切向冻胀力传递给基础,也就是说切向冻胀力全部消耗了土的冻胀应力,则基础底部的法向冻胀力就不复存在了,基底之下也就不必采取其他措施了。所以过去那种将对基础单独做切向冻胀力与单独做法向冻胀力试验之值叠加的计算是不正确的。
7 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措施之一是在基侧回填中粗砂,其厚度不应太小,下限不宜小于100mm。如果保证不了一定的厚度和毛石基础特别不平整,当地基土冻胀上移时,处于地下水位之上的这种松散冻土,也会因摩阻力对基础施以向上的作用力,该力将减少基底的附加压力,对平衡法向冻胀力很不利。因此,设计与施工时基础侧壁都应保证要求的质量,只有这样,不考虑切向冻胀力和砂土的摩阻力才符合实际情况。
8 在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关键的工序之一就是开挖较深的基槽,尤其在雨期施工,水位之下挖土方以及冬季刨冻土等。如果消除切向冻胀力后,全部附加压力能够压住法向冻胀力时,可以免除基底之下作砂垫层了。如果在基础底面之上采取防冻切措施能代替在基底之下采用砂垫层的方案是最理想的,因少挖很多土方,而合理、方便与经济。
9 中国季节冻土标准冻深线图中所标示的冻结深度,实质上是冻层厚度,不冻胀土的冻层厚度就是它自身的冻结深度,但对冻胀性土,冻层厚度减去冻胀量才为冻结深度。如哈尔滨地区的标准冻深为1.90m,而哈尔滨市郊阎家岗冻土站中的特强冻胀土(η=23%),其冻层厚度仅有1.50m,其中冻胀量占280mm,实际冻结深度仅有1.22m。这在求基础最小埋深时都设计算,将它作为一个安全因素储备着。
由于基础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同,有不少基础之下的冻层厚度加大,因为这一加深的范围很小,所增加冻胀力的数量不大,实用上可忽略不计。
10 规范附录C中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表C.2.1-1不适用于衔接多年冻土的季节融化层,由于冬季的冻结指数远大于夏季的融化指数,冬季融化层全部冻透之后,负温能量尚未耗尽并继续施加作用。
规范附录C中采暖对冻土分布的影响系数表C.2.1-2是针对季节冻土地基的,因外墙内侧一般没有冻土,即便有也是很窄、很薄的,这种很小的局部所形成的冻胀合力与半无限体的地基相比,可忽略不计。但对严寒地区则不然,由于气温低而时间长,室内虽采暖,外墙内侧地面之下的土仍会冻结,而且达到不可忽视的一定空间尺寸。如冻进外墙内侧1m宽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对阳墙角来说,基础周围冻土的分布,就与裸露场地基础的条件相差无几了,平面分布的影响系数可认为等于1.0,若中间值时可内插求取ψh。
11 附录C自锚式基础的公式(C.3.1)中,Rta为当基础受切向冻胀力作用而上移时,基础扩大部分顶面覆盖土层产生的反力;近似看作均匀分布,该反力按地基受压状态承载力的计算值取用,当基础上覆土层为非原状时,除要对基坑回填施工的质量提出严格要求外,根据实际回填质量尚应乘以折减系数0.6~0.8。
附录D 冻土地温特征值及融化盘下最高土温的计算
附录D 冻土地温特征值及融化盘下最高土温的计算
D.1 冻土地温特征值的计算
1 根据傅立叶第一定律,在无内热源的均匀介质中,温度波的振幅随深度按指数规律衰减,并可按下式计算:
将上式用于冻土地温特征值的计算基于以下假设:
1)土中水无相变,即不考虑土冻结融化引起的地温变化;
2)土质均匀,不同深度的年平均地温随深度按线性变化,地温年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
3)活动层底面的年平均地温绝对值等于该深度处的地温年振幅。
2 算例:
已知:东北满归CK3测温孔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3m;根据地质资料查规范附录K求得冻土加权平均导温系数为0.00551m2/h;1973年10月实测地温数据如下:
深度为m:2.3,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5.0,20.0
地温为℃:0.0,-0.7,-0.9,-1.1,-1.3,-1.4,-1.5,-1.6,-1.6,-1.7,-1.8,-1.8,-2.0
计算步骤[下面所用公式(D.1.1-1)~公式(D.1.1-7),见本规范附录D]:
源,必然对此点地温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形成采暖房屋融化盘,或称人为上限,地温曲线也随之变化,但因人为热源热量很小,对温度只起干扰作用,而不改变其形态,即增加了一个人为热源影响系数ξ,使温度波幅有所增大。我们要求的是融化盘下冻土的最高月平均温度,为了计算方便,只取融化盘下的部分,见图36。其融冻界面的温度波幅为T,图36的曲线即温度波幅衰减曲线,其包络部分为冻土温度升高值,稳定融化盘下冻土的年平均温度T,也就是融冻界面的温度波幅。它与年平均地温基本相等,故T=T=Tcp,则稳定融化盘下任一深度y处冻土的最高月平均温度:
人为热源影响系数ε,是根据我们钻探与试验观测资料分析归纳取定的。在多年的观测资料整理时,即发现融化盘下最高月平均地温在同条件下融深越大,其地温就越高,并和融深h与多年冻土地温年变化深度H之比值有关。其比值越大,地温越高,因此以此比值来表示ξ值,一般h偏低值即计算温度稍高于实测值,其原因是我们的试验房屋观测时间尚不够长,融化盘下冻土在长期的热影响下,冻土温度还有微小的升高后才趋于稳定,所以例题中计算温度大都略高于实测值;同时因冻土结构的差异,一幢房屋融化盘断面下的冻土温度也有所不同。如朝晖试验房8号住宅融化盘下的最高月平均温度见表30,是有差别的,计算温度稍高,是房屋使用期的安全储备。
附录E 架空通风基础通风孔面积的确定
附录E 架空通风基础通风孔面积的确定
1 通风基础通风模数μ1(本规范附录E表E.0.2-1)的确定:
1)我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及祁连山、天山地区。其共同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低,冻结期长,降水集中在暖季,年蒸发量很大。但是,东北高纬度区,与西部高山高原区的气候也有很大差异,如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70℃~80℃),日照时数较小(2500h/年~2600h/年);西部高原高山多年冻土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仅50℃~60℃),日照时数较大(2600h/年~3000h/年)。因此,在相同年平均气温条件下,不同地区的冻结和融化特征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表31中分别按地区列出通风模数。
2)多年冻土分布的连续性与年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年平均气温又是间接评价多年冻土热稳定性、选择冻土地基设计原则的重要参数。以东北多年冻土为例,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气温低于-4.5℃;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年平均气温约为-2.5℃~-4.5℃;岛状冻土区,年平均气温高于-2.5℃。因此,确定通风模数时,以年平均气温划分,这样划分在使用上比较方便。
3)通风模数,是根据建筑物基础、地基土和周围空气,在寒季和暖季的热交换情况来确定的。通风基础的通风模数计算方法,见前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资料“多年冻土地区架空通风基础的热工计算”。对东北及西部部分多年冻土地区计算结果列于表31。
附录F 多年冻土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F 多年冻土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1 冻土变形特性
冻土是由固相(矿物颗粒、冰)、液相(未冻水)、气相(水气、空气)等介质所组成的多相体系。矿物颗粒间通过冰胶结在一起,从而产生较大的强度。由于冰和未冻水的存在,它在受荷下的变形具有强烈的流变特性。图38a为单轴应力状态和恒温条件下冻土典型蠕变曲线,图38b表示相应的蠕变速率对时间的关系。图中0A是瞬间应变,以后可以看到三个时间阶段。第Ⅰ阶段AB为不稳定的蠕变阶段,应变速率是逐渐减小的;第Ⅱ阶段BC为应变速率不变的稳定蠕变流。BC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应力大小有关:第Ⅲ阶段为应变速率增加的渐进流,最后地基丧失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C点的出现是地基进入极限应力状态。这样,不同的荷载延续时间,对应于不同的抗剪强度。相应于冻土稳定流为无限长延续的长期强度。认为是土的标准强度,因为在稳定蠕变阶段中,冻土是处于没有破坏而连续性的黏塑流动之中,只要转变到渐进流的时间超过建筑物的设计寿命以及总沉降量不超过建筑物地基容许值,则所确定地基强度限度是可以接受的。
2 冻土抗剪强度不仅取决于影响未冻土抗剪强度的有关因素(如土的组成、含水率、结构等)。还与冻土温度及外荷作用时间有关,其中负温度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根据青藏风火山地区资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冻土温度-1.5℃时的长期黏聚力c1=82kPa,而-2.3℃时c1=134kPa,相应的冻土极限荷载为420kPa和690kPa。可见,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冻土地基天然状态温度的重要性,并应在量测沉降量的同时,测读冻土地基深度在1倍~1.5倍基础宽度范围内的温度。
3 根据软土地区荷载试验资料,承压板宽度从500mm变化到3000mm,所得到的比例极限相同,P0.02变化范围在100kPa~140kPa,说明土内摩擦角较小时,承压板面积对地基承载力影响不大。冻土与软土一样,一般内摩擦角较小或接近零度,因而实际上也可忽略承压板面积大小对承载力的影响,另外冻土地基强度较高,增加承压板面积,使试验工作量增加。因此,附录F中规定一般承压板面积为0.25m2。
4 冻土地基荷载下稳定条件是根据地基每昼夜累计变形值:
1)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吴紫汪等的研究认为,单轴应力下冻土应力-应变方程可写成
附录H 多年冻土地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H 多年冻土地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1 多年冻土地基中桩的承载能力由桩侧冻结力和桩端承载力两部分构成。在桩施工过程中,多年冻土的热状况受到干扰,桩周多年冻土温度上升,甚至使多年冻土融化。钻孔插入桩和钻孔灌注桩,由于回填料和混凝土带入大量热量以及混凝土的水化热,对多年冻土的热状态干扰更大。在施工结束时。桩与地基土并未冻结在一起,也就是说,桩侧冻结力还没有形成。所以桩不具备承载能力。只有在桩周土体回冻,多年冻土温度恢复正常后,桩才能承载。因此,在多年冻土中试桩时,施工后,需有一段时间让地基回冻,这段时间的长短与桩的种类和冻土条件有关。一般来讲,钻孔打入桩时间较短,钻孔插入桩次之,钻孔灌注桩时间最长。多年冻土温度低时,回冻时间短,反之,则回冻时间长。据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试验,钻孔打入桩需5d~11d基本可以回冻,钻孔插入桩则要6d~15d,而钻孔灌注桩需30d~60d。因此,在多年冻土地区试桩时,应充分考虑桩的回冻时间。据前苏联资料,桩经过一个冬天后,可以得到稳定的承载力。
2 冻土的抗压强度和冻结强度都是温度的函数,它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特别在冻土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变化尤为明显。地基中多年冻土的温度在一年中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的。在夏季末冬季初,多年冻土温度达到最高值,冻土抗压强度和冻结强度达到最小值,这是桩工作最不利的时间,试桩应选在这个时候。如果试桩较多,施工又能保证桩周条件基本一致时,也可在其他时间试桩,这时可找出桩的承载力与冻土温度的关系,从而找出桩的最小承载力。
3 单桩试验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蠕变试验法、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蠕变试验法由于用桩多、时间长,试验期间冻土条件变化过大,所以较少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可以克服蠕变试验法的某些缺点,因此,是多年冻土地基单桩荷载试验经常采用的方法。近年来,为了尽量缩短试验时间,在美国和俄罗斯多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据美国陆军工程兵寒区研究与工程实验室资料,试桩时,每24h加一级荷载,每级100kN,直到破坏。破坏标准取桩头总下沉超过1.5in(38.1mm)为准。在俄罗斯,等速加载法按如下标准进行:1)荷载:第一级为计算承载力的一半。以后各级均为计算承载力的20%,级数不少于6~7级;砂类土每24h加一级,黏土类土每48h(或72h)加一级;2)破坏标准:桩产生迅速流动。据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试验,当加荷速度大于2.4h/kN后,冻结强度随加荷速度的变化就小了,见图39。
综合上述资料,附录H中规定快速维持荷载时,加载速度不得小于24h加一级。
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确定承载力时,假定等速流动速度等于零时的荷载为基本承载力。也就是说,在该荷载作用下,桩-地基系统只产生衰减蠕变。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稳定标准是根据前苏联1962年《多年冻土桩基设计和修建细则》中提出的标准确定的,铁道部利学研究院西北分院在多年冻土区桩基试验中,亦采用了这一标准,即0.5mm/d。该细则的编制者认为0.5mm/d这个值是稳定蠕变与前进流动的界限。也就是说,当桩在荷载作用下,其蠕变下沉速度超过0.5mm/d时,桩将进入前进流动而破坏。
附录J 热桩、热棒基础计算
附录J 热桩、热棒基础计算
1 热虹吸-地基系统工作时,其热量的传递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即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在蒸发段,土体和器壁中为传导传热;在器壁与液体工质间为对流换热;在蒸汽与液体工质间为沸腾传热。在冷凝段,气体工质与冷凝液膜之间为冷凝传热;冷凝液膜与器壁之间为对流换热;在冷凝器壁中为传导传热;冷凝器与大气之间为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热虹吸的传热量取决于总的传热系数。也就是说,取决于上述各部分的热阻和温差。土体热阻与器壁热阻相比,土体热阻要大得多。以外径0.4m、壁厚0.01m的钢管热桩为例,若蒸发段埋入多年冻土中7m,在传热影响半径为1.5m时,土体的热阻为0.0231h·℃/W,而管壁的热阻仅为0.0000257h·℃/W。即管壁的热阻仅为土体热阻的1/800。在各接触面的对流换热热阻中,以冷凝器与大气接触面的热阻最大,据计算,该热阻约为液体工质与管壁接触面热阻的20倍。而蒸发与冷凝热阻则更小,约为冷凝器与大气接触面热阻的1/400~1/1000。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忽略其他热阻,仅采用土体热阻和冷凝器的放热热阻进行计算,对于工程应用来讲,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
2 冷凝器放热系数,是冷凝器的总放热系数,它包括对流放热系数和辐射放热系数。放热系数也叫换热系数或受热系数。它的值不仅与接触面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接触面的形状、尺寸以及液体和气体流动的条件等有关,特别与液体或气体流动的速度有着密切关系。流体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密度)和流体的物性(如黏滞性、热传导性等),都对放热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冷凝器和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都应进行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放热系数。
有效率e是指冷凝器的实际传热量与全部叶片都处于基本温度时可传递热量之比。无叶片的钢管冷凝器,其有效率e=1。在冷凝器风洞试验中,我们确定的是eh与风速v的关系。
3 土体热阻计算公式,摘自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出版的《冻土工程中的热工设计问题》一书。
热虹吸的冻结半径,除决定于热虹吸本身的传热特性外,还与土体的含水率、密度以及空气的冻结指数有着密切关系。可按本规范附录J中的公式(J.0.6)求解。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其冻结半径一般在1m左右。热虹吸在多年冻土中使用时,其有效传热半径约1.5m左右。本规范附录J图J.0.6中,冻结指数与冻结半径的关系,是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生产的热虹吸,根据低温风洞试验资料,计算得出的。
4 使用热虹吸的桩基础,在寒季可使桩周和桩底的多年冻土温度大幅度降低。但暖季来临,桩周冻土温度将迅速升高。至暖季末,桩周多年冻土的温度较之一般地基多年冻土温度,仍将低0.8℃左右。热虹吸地基多年冻土地温的这种降低,可使桩的承载能力有明显增加,并可有效地防止地基多年冻土的衰退。
5 钢管桩的放热系数未进行过试验。在计算中,假定与已试验过的冷凝器相同。这种假定是偏于安全的。据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基础有限公司资料,无叶片的钢管冷凝器,其放热系数约为叶片式冷凝器放热系数的2倍。
6 热桩、热棒基础计算算例
1)一钢管热桩的计算
设有一直径0.40m的钢管热桩,埋于多年冻土中,用来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稳定地基中的多年冻土(图40),
求该热桩的年近似传热量和桩周冻土地基的温度降低值,冻结期为240d,冻结期平均气温为-10.5℃,平均风速为5.0m/s.蒸发段平均地温-3.0℃,冻土导热系数λ=1.997W/(m2·℃),多年冻土上限埋深1.0m。
题解:
①绘制热流程图:
由于活动层厚度较薄,冻结活动层的冷量主要来自大气层。故在计算中,将活动层中热桩看作绝热段。这样,在热桩-地基系统中,多年冻土是唯一的热源,钢管冷凝段是唯一的热汇。多年冻土中的热量传至热桩蒸发段,使液体工质蒸发成气体;气体工质在压差作用下,携带热量上升至冷凝段,将热量传递给钢管(冷凝器),散发至大气中,气体工质冷凝成液体。据此,可以绘出热流程图,见图41。
单位时间的传热量(热通量),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②计算冷凝段的热阻Rf:
在该算例中,冷凝器为无散热翅片的裸露钢管,据有关资料,裸露钢管的放热系数,较叶片式散热器的大。由于裸露钢管的放热系数无计算公式,这里采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提出的叶片式散热器放热系数计算公式,即本规范附录J中公式(J.0.4-2)进行计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