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GB 50496-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GB 50496-201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8第77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96-2018,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2、5.3.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8年4月25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5 施工;6 温度监测与控制。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规定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四节一环保”的要求;2 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和劳动保护的要求;3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所用的水泥水化热指标和配合比设计参数进行了适当调整;4 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现场取样的特殊规定;5 提出了根据工程需要,可开展应力-应变测试的要求;6 提出了可通过试验直接得出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规定;7 对绝热温升计算公式中m值的取值方法给出了计算公式;8 删除了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系数(λ);9 重新给出了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系数M10、M11;10 给出了各种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值。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邮编:100088)。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电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海润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富腾化学有限公司
华夏建宇(北京)混凝土技术研究院
北京固瑞恩科技有限公司
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林松涛 仲晓林 彭宣常 张际斌 张兴斌 郝挺宇 程大业 张剑 韩宇栋 殷淑娜 甘新平 屠柳青 李顺凯 刘可心 路来军 姜国庆 沈德建 鲁开明 许立山 肖启华 陈定洪 万宇 仲朝明 黄思伟 胡立辉 张晓平 霍先庆 樊兴林 杨尚 曹杨 魏宏超 黄洪军 杜风来 陈拥军 郭建平 董伟玮 刘小刚 马雪英 常仕文 郑谦文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毛志兵 杨嗣信 王铁梦 阎培渝 张元勃 石云兴 张超琦 谢永江 傅宇方 牟宏远 彭明祥 王桂玲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不适用于碾压混凝土和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施工。
1.0.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
3.0.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可采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2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3 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4 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5 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出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要求。
3.0.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3.0.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2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3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4 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
3.0.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并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气象情况。在冬期施工时,尚应符合有关混凝土冬期施工规定。
3.0.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的有关规定。
4 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5 施 工
6 温度监测与控制
6 温度监测与控制
6.0.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6.0.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1 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2 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3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4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m;
5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6 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50mm处的温度;
7 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
6.0.3 应变测试宜根据工程需要进行。
6.0.4 测试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5℃环境下,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3℃;
2 温度测试范围应为—30℃~120℃;
3 应变测试元件测试分辨率不应大于5με;
4 应变测试范围应满足—1000με~1000με要求;
5 测试元件绝缘电阻应大于500MΩ。
6.0.5 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元件安装前,应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2 测试元件固定应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隔离;
3 测试元件引出线宜集中布置,沿走线方向予以标识并加以保护;
4 测试元件周围应采取保护措施,下料和振捣时不得直接冲击和触及温度测试元件及其引出线。
6.0.6 测试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曲线。
6.0.7 发现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6.0.8 温控措施可根据下列原则或方法,结合监测数据实时调控:
1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调控入模温度在合适区间;
2 升温阶段可适当散热,降低温升峰值,当升温速率减缓时,应及时增加保温措施,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3 在降温阶段,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保温层厚度,但应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4 在采用保温棚措施的工程中,当降温速率过慢时,可通过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
附录A 混凝土泵输出量和搅拌运输车数量的计算
附录A 混凝土泵输出量和搅拌运输车数量的计算
A.0.1 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配管情况和作业效率确定,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3/h);
α1——配管条件系数,可取0.8~0.9;
η——作业效率,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间断时间、拆装混凝土输出管和布料停歇等情况,可取0.5~0.7。
A.0.2 当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
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V——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m3);
S——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km/h);
L——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
Tt——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h)。
附录B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施工阶段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的计算
附录C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附录C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C.0.1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保温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δ——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厚度(m);
λ0——混凝土的导热系数[W/(m·K)],可按表C.0.1-1取值;
λi——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可按表C.0.1-1取值;
Ts——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
Tq——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时(浇筑后3d~5d)的大气平均温度(℃);
Tmax——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
h——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厚度(m);
Ts—Tq——可取15℃~20℃;
Tmax—Tb——可取20℃~25℃;
Kb——传热系数修正值,取1.3~2.3,见表C.0.1-2。
表C.0.1-1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i[W/(m·K)]
表C.0.1-2 传热系数修正值
注:1 Kb1值为风速不大于4m/s时;
2 Kb2值为风速大于4m/s时。
C.0.2 多种保温材料组成的保温层总热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s——保温层总热阻(m2·K/W);
δi——第i层保温材料厚度(m);
λi——第i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βμ——固体在空气中的传热系数[W/(m2·K)],可按表C.0.2取值。
表C.0.2 固体在空气中的传热系数
C.0.3 混凝土表面向保温介质传热的总传热系数(不考虑保温层的热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βs——总传热系数[W/(m2·K)];
Rs——保温层总热阻(m2·K/W)。
C.0.4 保温层相当于混凝土的虚拟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h′——混凝土的虚拟厚度(m);
βs——总传热系数[W/(m2·K)]。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相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
4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
6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7 《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8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
9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50
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12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GB 50496-2018
条文说明
编制说明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4月25日以2018第77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是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冶天工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中冶京唐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技术研究院、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五公司、上海电力建设工程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公司、马钢嘉华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是仲晓林、林松涛、彭宣常、孙跃生、张琨、王铁梦、牟宏远、束廉阶、路来军、王建、毛杰、徐兆桐、张晓平、陈定洪、吕军、刘小刚、张际斌、崔东清、刘耀齐、刘瑄、张兴斌、郑昆白、谷政学、陈李华、赵群、钟翔、仲朝明、陈宏哲、伍崇明、樊兴林、李高阳、陈飞飞。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美国混凝土协会标准ACI207和日本建筑协会标准JASS 5的相关规定,通过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及矿物掺合料(掺量50%)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同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和自生体积变形影响、矿物掺合料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等试验,取得了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施工、监理、设计、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本标准所给出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是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并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施工工艺、裂缝控制提供技术指导,使工程质量满足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还应贯彻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保护环境等技术经济政策。本标准主要依据科学试验成果、常用施工工艺和工程实践经验,并参照国际与国外先进标准制定而成。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包括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选择、掺合料的用量、现场施工工艺、养护及温控。
本标准不适用水工和碾压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原因是:
1 水工用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大多为低热水泥或大坝水泥,而本标准所指大体积混凝土大多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 与本标准所指的大体积混凝土相比,碾压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坍落度都比较低,且大多数是素混凝土。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除应满足普通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可施工性能外,还应控制有害裂缝的产生。为此,施工单位应预先制定好满足上述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应进行技术交底,切实贯彻执行。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工程质量,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应包含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
3.0.2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本条提出了对大体积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结构配筋等的具体要求。
1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本次修订提出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在C25~C50的范围内比较适宜。从冶金、电力、核电、石化和建工等行业的资料表明,许多工程已经或可以考虑利用60d或90d混凝土强度作为评定工程交工验收与设计的依据。这是一种有科学依据、工程实践,并可节能、降耗、有效减少有害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
2 本款提出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结构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具体方法(整体浇筑、分层浇筑或跳仓浇筑)配置承受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的构造钢筋。
3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考虑岩石地基对它的约束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滑动层构造可采用一毡二油或一毡一油(夏季),以达到尽量减少约束的目的。
已有的试验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设置必要的滑动层或缓冲层,可减少基层、模板和支架系统对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变形约束,有利于对裂缝的控制。
4 该款中所指的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主要是指:模板、地基、桩基和既有混凝土等外部约束。
3.0.3 本条确定了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方案阶段应做的试算分析工作,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在浇筑前应进行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的验算分析。以达到本标准第B.7.2条中要求的,1.15倍的计算主拉应力小于等效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的控制目标。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温控指标(温升峰值、里表温差、降温速率、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及制定温控施工的技术措施(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拌制、运输过程及混凝土养护的降温和保温措施、温度监测方法等),以防止或控制有害裂缝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
3.0.5 本条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需了解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并尽量避开特殊气候的影响。如大雨、大雪等天气,若无良好的防雨雪措施,将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高温天气如不采取遮阳降温措施,骨料的高温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而在寒冷季节施工,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措施的费用,并给温控带来困难。所以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的气象情况,避开恶劣气候的影响十分重要。
3.0.6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工程质量、节能和施工安全,特增加本条新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施工安全统一规范》GB 50870和《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 184的有关规定。
4 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5 施 工
6 温度监测与控制
6 温度监测与控制
6.0.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在监测数据指导下进行,及时调整技术措施,监测系统宜具有实时在线和自动记录功能。考虑到部分地区实现该系统功能有一定困难,亦可采取手动方式测量,但考虑到测试数据代表性,测试应为等时间间隔,数据采集频度应满足本条规定。
6.0.2 多数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有对称轴线,如实际工程不对称,可根据经验及理论计算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温度测试位置。
小于2.5m厚的结构布置3层测点,2.5m~5.0m布置5层测点,5m以上根据需要增加测点。
6.0.6 温度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体现,是从温度方面判断混凝土质量的一种直观方法。监测单位应每天提供温度监测日报,若监测过程中出现温控指标不正常变化,也应及时反馈给委托单位,以便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6.0.7 监测工作开展前,可设置小于标准要求温控指标的各项预警值和控制值,若监测过程中,数据超过预警值,则应持续关注该数据并现场调查分析原因;若数据超过控制值,则应立即采取相应调整措施。
6.0.8 降温速率低于1℃/d时,可适当减少保温层厚度或局部掀开保温棚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