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372-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prayed concrete
JGJ/T 372-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6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51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372-2016,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2月22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材料;4 设计要求;5 喷射混凝土性能;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安全环保措施;9 质量检验与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邮编:361004)。
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岩锋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源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厦门天润锦龙建材有限公司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林燕妮 桂苗苗 庄景峰 龚明子 陈庆猛 罗朝廷 陈建勋 黄斌 刘小明 钟安鑫 杨克红 阳大福 罗彦斌 张大利 罗庆志 张声军 谢生华 徐仁崇 黄快忠 邓永新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张仁瑜 程良奎 徐祯祥 王华牢 吴杰 王世杰 何振明 邓兴才 倪清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喷射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喷射混凝土的材料选择、设计、配合比计算、施工及验收。
1.0.3 喷射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3 材 料
4 设计要求
5 喷射混凝土性能
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
7 施 工
8 安全环保措施
9 质量检验与验收
附录A 掺无碱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
附录A 掺无碱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
A.0.1 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
2 量程2000g,分度值2g的天平;
3 量程100g,分度值0.1g的天平;
4 直径400mm、高100mm的拌和锅,直径100mm的拌和铲;
5 秒表;
6 200mL量筒;
7 医用注射器。
A.0.2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凝结时间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的规定。
2 进行试验时,试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不应低于50%,所用材料的温度应与试验室温度保持一致。
3 在拌和锅内,将400g水泥与计算加水量(140mL水减去无碱速凝剂中的水量)快速搅拌均匀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推荐掺量的无碱速凝剂,同时启动秒表开始计时,迅速搅拌10s~15s后,立即装入试模,人工振捣数次,削去多余的水泥净浆,并用洁净的小刀修平表面。从加速凝剂时算起,操作时间不应超过50s。
4 将装满水泥净浆的试模放在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下,使针尖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迅速放松测定仪杆上的固定螺丝,针即自由插入水泥净浆中,观察指针读数,每隔10s测定一次,直到终凝为止。
5 从加入速凝剂时起至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4mm±1mm时达到初凝,记录此时的时间即为初凝时间;初凝结束后,将试针更换为终凝针,同时将试模翻转进行测试,当试针沉入浆体中小于0.5mm、在试件表面不会留下环印时,净浆达到终凝,记录此时的时间即为终凝时间。
6 同一速凝剂应进行两次试验。试验结果应以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如两次试验结果的差值大于30s时,本次试验无效,应重新进行试验。
附录B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方法
附录B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方法
B.0.1 试件制作应使用下列仪器:
1 搅拌机;
2 喷射设备;
3 模具;
4 机械秤或电子秤;
5 铲子、抹刀、橡胶手套等其他辅助工具。
B.0.2 喷射混凝土性能试验的试件,除用于抗渗试验的混凝土试件可直接喷模成型外,其余试验的混凝土试件应从施工现场喷射的喷射混凝土大板上切割或钻芯法制取。模具的最小尺寸不应小于450mm×450mm×120mm,模具长侧边为敞开状。钢模具的厚度不宜小于4mm,胶合板模具的厚度不宜小于18mm。
B.0.3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应符合下列步骤:
1 将模具以与水平约80°夹角置于墙角或固定于墙面,模具长侧边敞开一侧朝下。
2 喷嘴与模具面的距离宜按本规程表7.5.2-1进行选择。先在模具外的边墙上喷射,待喷射稳定后,将喷头移至模具位置,由下至上逐层将模具喷满混凝土。模具上方或周边有模具需要进行喷射时,应进行遮盖,防止回弹物溅落在喷射混凝土大板上。
3 喷射后,喷射混凝土试件18h内不得移动,并应进行洒水养护或覆盖养护。采用贯入法进行早期强度测试时,应在喷射混凝土终凝前用抹刀刮平混凝土表面;进行1d早期强度测试时,试件宜在龄期前2h加工。
4 养护1d后脱模。将混凝土大板移至试验室,标准养护7d后,根据需要的试件尺寸进行切割或钻芯。喷射混凝土大板周边120mm范围内的混凝土不得制作试件。
B.0.4 应将加工后的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所需龄期进行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
附录C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附录C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C.0.1 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压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1%;
2 切割机;
3 钻芯机;
4 磨平机。
C.0.2 试件应在喷射混凝土大板上切割或钻芯取得,试件的制作方法应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C.0.3 喷射混凝土1d早期强度试验,试件宜在到达龄期前2h加工。28d抗压强度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7d后进行试件加工。
C.0.4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同组试件应在同一大板上切割或钻芯制取。切割法制备的试件应为边长100mm的立方体;钻芯法制备的试件应为直径和高度均为100mm的圆柱体,试件端面应在磨平机上磨平。有缺陷的试件应舍弃。
C.0.5 抗压强度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方体试件尺寸的允许差值:边长不应大于±1mm,直角不应大于2°;圆柱体试件尺寸的允许差值:端面不平整度为每100mm长度不应大于0.05mm,垂直度不应大于2°;
2 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d,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中抗压强度试验执行,测得值即为喷射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
3 加载方向应与大板喷射成型方向垂直。
附录D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
附录D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
D.0.1 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钻芯机;
2 拉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1%;
3 混凝土拉拔仪;
4 千斤顶;
5 混凝土拉拔仪配套支撑装置、基座、托架等;
6 芯样直接轴拉试验配套支架、接头等。
D.0.2 喷射混凝土与岩石或硬化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试验(图D.0.2)应采用现场钻芯拉拔试验或对钻取的芯样进行直接轴拉试验。
图D.0.2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示意图
1-基座;2-支撑装置;3-螺母;4-千斤顶;5-泵;6-胶粘剂;7-喷射混凝土;8-基层;9-接头;10-支架;11-夹具
D.0.3 喷射混凝土现场钻芯拉拔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芯拉拔法应在现场结构上直接钻芯拉拔,每个测区应钻芯3处,钻芯到结构边缘距离不应小于150mm;
2 钻芯试件的直径可取50mm~60mm,钻芯深入基层的深度不应小于20mm。
D.0.4 喷射混凝土芯样直接轴拉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芯样直接轴拉试验试件应提前3d进行钻芯,并同条件养护至规定龄期;
2 钻芯试件的直径可取50mm~60mm,试件的高度不应小于2倍的直径,任一试件表面至粘结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5倍的直径。
D.0.5 进行钻芯拉拔试验和芯样直接轴拉试验的加荷速率应为1.3MPa/min~3.0MPa/min,加荷时应确保试件轴向受拉。
D.0.6 试验中试件破坏面在喷射混凝土与受喷面的结合处时,试验结果有效;破坏面在混凝土内部或为拉伸夹具与胶粘剂之间的界面时,试验结果无效。
D.0.7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s——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MPa);
Fmax——试验最大荷载(N);
A——粘结面的面积(mm2)。
2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值应为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其中三个试件的最小值不得低于本规程表5.2.3要求值的75%。三个计算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测量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试验值;二者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D.0.8 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报告应包含试件编号、试件尺寸、养护条件、试验龄期、加荷速率、最大荷载、计算的粘结强度以及对试件破坏形式的描述。
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和残余抗弯强度等级试验
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和残余抗弯强度等级试验
E.0.1 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液压伺服万能试验机,测量精度不应低于1.0%,并应采用等速位移控制;
2 挠度测量位移传感器,包括电阻位移计或LVDT位移计及配套的电测信号放大仪器,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01mm;
3 荷载测量传感器,量程应与试验要求的量程相匹配,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kN;
4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应可连续自动完成,可通过模数转换器与计算机连接,采集频率可根据具体的试验要求确定;
5 其他:钢直尺、游标卡尺等。
E.0.2 试件应为从喷射混凝土大板上切割75mm×125mm×600mm的小梁,每组试验应至少制备3个试件。切割后的试件应立即置于水中养护不少于3d。
E.0.3 试验应在喷射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至28d进行,试件表面应保持湿润,加载方向应垂直于喷射混凝土小梁试件上表面,试验的跨度为450mm(图E.0.3)。
图E.0.3 喷射混凝土小梁加载受力方式
E.0.4 试验加载过程中,应对梁的跨中挠度进行测定。梁的挠度达0.5mm前,梁跨中变形速度应控制为(0.25±0.05)mm/min。梁的挠度达0.5mm后,梁跨中变形速度可增至1.0mm/min。应连续记录梁跨中的荷载-挠度曲线(图E.0.4)。试件在受拉面跨度三分点以外断裂时,该试件试验结果无效。
图E.0.4 荷载-挠度曲线
1-曲线A中出现突然上升段,曲线无效;2-曲线B为有效曲线;3-曲线C中出现突然下降段,曲线无效
E.0.5 试验装置的支座与加荷点处均应设置半径为10mm~20mm的圆棒,跨中挠度达4.0mm时,试验即可结束。
E.0.6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抗弯强度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将荷载-挠度曲线的线性部分平行移动0.1mm挠度值,平移0.1mm挠度值范围内的荷载-挠度曲线上最初峰值点的纵坐标为试件峰值荷载(P0.1)。
2 根据峰值荷载按下式计算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
式中:fc——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值(MPa),精确至0.1MPa;
P0.1——试件峰值荷载(kN);
L——梁试件支座间的跨距(450mm);
b——梁宽(125mm);
d——梁高(75mm)。
3 喷射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应为三个试件计算值的算术平均值。三个计算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测量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试验值;二者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E.0.7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残余抗弯强度等级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按喷射混凝土围岩等级和工程要求,对喷射混凝土有不同的变形限制要求,变形限制要求可用喷射混凝土变形等级表示;
2 根据本规程表5.2.4-2确定不同变形等级下进行试验对应的挠度值,按本规程第E.0.4~E.0.7条的步骤操作,加载至规定的挠度值,并测定该挠度值下的残余抗弯强度;
3 喷射混凝土的残余抗弯强度等级为:至少2个试件的残余抗弯强度不小于该等级要求的残余抗弯强度,且第3个试件不小于低一等级要求的残余抗弯强度。
附录F 喷射混凝土能量吸收等级试验
附录F 喷射混凝土能量吸收等级试验
F.0.1 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伺服万能试验机,也可采用承力架液压千斤顶系统加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1.0%,并采用等速位移控制;
2 位移传感器,量程不应小于30mm,精度不应低于0.01mm;
3 荷载传感器,量程不应小于破坏荷载120%,测量精度不应低于1.0%;
4 数据采集系统,应能进行实时采集荷载与挠度的数据,采集频率不应低于1kHz;
5 钢制加载垫块,边长100mm的正方形;
6 试件支座,内边边长500mm的正方形钢框,钢框的对角误差不应大于0.5mm,其刚度应确保加载过程中不产生形变;
7 钢直尺、游标卡尺、水平仪等其他辅助量具和仪表。
F.0.2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件的尺寸为600mm×600mm×100mm(图F.0.2),试件的尺寸误差不应大于±2mm,试件的不平度不宜大于0.5mm/600mm,当不满足要求时宜用水泥砂浆修正使之满足要求;切割后的试件应立即置于水中养护不少于3d;
2 试验应在试件标准养护至28d进行,试验过程中应保持表面湿润;
3 将钢框平放在试验台上,并调整其水平度,然后将试件置于支座上,使其水平形成简支,试件的喷射面应朝下;
4 加载垫块对试件中心进行加载,加载方向应与试件喷射方向相反;
5 启动试验机,采用等速位移控制,控制速率为1.5mm/
图F.0.2 四边简支板的加载方式(mm)
min,试验进行至试件中心点处挠度为25mm时止。
F.0.3 试验结果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试验,可得到“荷载-挠度”曲线(图F.0.3-1),试
图F.0.3-1 “荷载-挠度”曲线
件吸收的能量为“荷载-挠度”曲线中挠度从0mm至25mm所覆盖的面积;
2 根据“荷载-挠度”曲线用数值积分法获得试件的“能量-挠度”曲线(图F.0.3-2);
3 “能量-挠度”曲线中,试件中心点挠度为25mm时,对应的值为试件能量吸收值,单位符号为J。
图F.0.3-2 “能量-挠度”曲线
F.0.4 喷射混凝土能量吸收等级试验报告应包含试验仪器的型号、试件编号、试件尺寸、养护条件、试验龄期、“能量-挠度”曲线、第一次开裂荷载、最大荷载、试件中心点挠度为25mm时的能量吸收值。
附录G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试验
附录G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试验
G.0.1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
1 搅拌机,容积大于1m3;
2 喷射设备;
3 塑料膜,面积为40m2~50m2;
4 机械秤或电子秤,量程500kg~3000kg,分度值200g~1000g。
G.0.2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用塑料膜在待喷面下方地面覆盖40m2~50m2的区域。
2 拌制不少于1m3混凝土拌合物,送入喷射设备,待喷射出料稳定后开始进行测试。喷嘴应与受喷面保持90°夹角,喷嘴与喷射面的距离宜按本规程表7.5.2-1进行选择。喷射总厚度为80mm~120mm,分两层喷射,每层厚度为40mm~60mm。喷射过程需保证连续不中断,料斗里混凝土在测试开始和结束时需保持均匀一致。
3 喷射结束后,从塑料膜上收集回弹料,并进行称重。
4 回弹料与总喷出拌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即为喷射回弹率。总喷出拌合物应扣除喷射稳定前喷射量。
本规程用词说明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3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4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5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7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8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10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1003
11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1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
13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
14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15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
1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
17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 27690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19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2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21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22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2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
24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
25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26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JC 477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372-2016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72-2016,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2月22日以第1051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对喷射混凝土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喷射混凝土应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喷射混凝土应用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喷射混凝土在我国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相关标准中,喷射混凝土仅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指导喷射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本规程制定旨在规范喷射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确保喷射混凝土工程质量。本规程主要根据我国现有的标准规范、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制定而成。
1.0.2 本条文明确了喷射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喷射混凝土具有加快施工进度、强度增长快、密实性良好、施工不受场地条件限制等特点,在隧道和洞室等地下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修复加固工程、异形薄壁结构等领域被大规模应用。由于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受原材料、配合比、喷射工艺、喷射设备及施工操作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喷射混凝土性能要求差异较大。本规程对喷射混凝土在地下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修复加固工程、异形薄壁结构等领域的生产和应用所涉及的各环节作出规定。
1.0.3 本条文规定了本规程与其他标准、规程的关系。喷射混凝土的应用涉及不同的工程类别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工程应用中,本规程作出规定的,按本规程执行,未作出规定的,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2 术语和符号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本条文主要根据EFNARC标准《European Specification for Sprayed Concrete))和喷射混凝土工艺特点对喷射混凝土进行定义。
2.1.3 随着湿喷技术的发展,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呈现高强度化。日本道路公团对高强喷射混凝土设计基准强度规定:龄期3h达到2N/mm2,1d达到10N/mm2,28d强度达到36N/mm2。欧美国家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范围在C80~C60之间,对C40以上喷射混凝土称为高强喷射混凝土,如挪威标准采用C45MA的标准配比(设计基准强度为40N/mm2)作为高强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示例。我国的工程应用实例和科研成果,对于强度大于C35的喷射混凝土称为高强喷射混凝土。本编制组结合国内外标准和资料,对高强喷射混凝土进行了定义。
2.1.4 本条文根据EFNARC标准《European Specification for Sprayed Concrete》对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进行定义。
2.1.5~2.1.7 条文根据欧洲EN14487-1-2005《Spayed Con-crete-part 1:Definitions,Specifications And Conformity》对无碱速凝剂进行定义,并根据对国内碱性速凝剂、低碱速凝剂的调研及参考国内外文献,对碱性速凝剂和低碱速凝剂进行定义。
3 材 料
4 设计要求
5 喷射混凝土性能
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
7 施 工
8 安全环保措施
9 质量检验与验收
9 质量检验与验收
9.1 质量检验与评定
9.1.3 本条文对不同工程中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检验项目要求进行规定。不同工程对喷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不同,目前国内大多标准对喷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仅为强度,为保证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本规程参考日本土木学会编制的《喷射试验方法标准》JSCE-F565-2005的基础上制定表9.1.3的性能要求,其中必检项目为相应工程用喷射混凝土必须检验项目,可检项目根据不同工程的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9.1.4 本条文对喷射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和检验地点、喷射混凝土厚度及强度检验频次进行了规定。
9.1.5 本条文对不同工程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检测方法和质量评定要求进行了规定。
9.1.6 本条文规定了硬化混凝土性能进行检验的依据,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质量评定方法进行了规定。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