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住区标准 T/CECS 377-2018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标准
绿色住区标准
Standard of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areas
T/CECS 377-2018
T/CREA 001-2018
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施行日期:2019年2月1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360号
关于发布《绿色住区标准》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7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7]031号)的要求,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全面修订的《绿色住区标准》,经本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CECS 377-2018,T/CREA 001-2018,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原《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同时废止。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二〇一八年九月四日
前 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7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7]03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建设实践,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成功经验,汇集了国内外优秀专家和机构参与,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次修订以新时期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和创新驱动,对接国际先进标准、扩展绿色住区内涵,完善并优化了绿色住区标准体系。
本次修订紧扣当前我国住区建设主要矛盾,充实并创新了城市区域、宜居规划、街区构建、通用设计、全寿命期设计建造和绿色生活方式等要求,补充了绿色住区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强化了标准的系统集成和可实施性,为引领绿色宜居住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标准共分为11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与生态质量、能源与资源质量、城市区域质量、绿色出行质量、宜居规划质量、建筑可持续质量、管理与生活质量和绿色住区评价。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管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际执行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解释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院2号楼6013室,邮政编码:100037,邮箱:cchs_2013@sina.com)。
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深圳国房人居环境研究院
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院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民用设计院
北京建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瑞田(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设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加拿大海迪莫克土地开发五合国际顾问有限公司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碧桂园集团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绿地控股集团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鲁能集团有限公司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筑置业有限公司
波司登地产集团
九江信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盘锦鑫诚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高力国际
北京益言堂地产服务机构
元测检测技术(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刘东卫 朱彩清 鹿勤 王涌彬 卢求 赵文凯 陈铁峰 张鹏 刘晓钟 邵磊 张建 周静敏 伍止超 黄献明 姜忆南 刘娟 杨丽艳 陆泽荣 余琦 贾岩 戴国雯 彭春芳 罗爱梅
参编人:(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达 王芳 王靖 邓明 叶松青 田九坡 丛军 司小虎 朱茜 朱光辉 刘南会子 孙军 李军 李杰 杨娜 肖林芳 余亦军 沈迟 宋力峰 张宏 张文龄 陈音 陈栋梁 陈振羽 陈晓宇 邵郁 周祥茵 庞巍祥 屈国俐 郝学 胡瑞深 相恒国 姚慧 贺静 贾丽 贾立哲 徐彪 徐怡芳 陶滔 屠成富 韩涛 韩瑞光 谢雨 樊杭 魏维
主要审查人:赵冠谦 孙英 金笠铭 韩秀琦 涂英时 薛峰 王宝刚 李本强 车爱晶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推进绿色住区的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向高质量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住区建设和既有住区更新。
1.0.3 绿色住区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建设要求,通过场地与生态质量、能源与资源质量、城市区域质量、绿色出行质量、宜居规划质量、建筑可持续质量和管理与生活质量的要求,全面提升住区人居环境品质,引导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
1.0.4 绿色住区的策划定位、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以及运维管理等阶段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 术 语
2.0.1 住区 residential area
泛指城镇中不同人口规模、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生活聚集地。
2.0.2 绿色住区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area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进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绿色协调发展为方针,通过建设模式创新和技术与管理创新,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管理等全寿命期内,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宜居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住区。或称可持续住区。
2.0.3 人居环境 human settlements
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
2.0.4 住区全寿命期 lifecycle of residential area
住区所有建筑与环境从规划设计,生产建造到运营维护、有机更新发展的全过程。
2.0.5 城市区域 city district
住区建设相关联的、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城市活力、生活便利、宜居质量的城市环境。
2.0.6 绿色出行 green trip
在满足人们日常出行效率与品质需求的前提下,减轻居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为目的的健康低碳出行方式,包括步行、乘坐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等。
2.0.7 城市街区 city blocks
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是居民生活和邻里交往的基本单元。
2.0.8 社区与邻里 community and neighborhood
具有互动关系与共同文化维系的、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层次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空间环境。
2.0.9 通用设计 universal design
在优先考虑老年人群与残障人群适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广泛人群使用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理念和方法。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住区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应结合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
3.0.2 绿色住区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共融。
3.0.3 绿色住区建设应强调能源节约,合理高效利用各类资源。
3.0.4 绿色住区建设应符合城市宜居环境提升的要求,并应完善城镇公共服务配套和居住生活设施。
3.0.5 绿色住区建设应遵循绿色出行原则,并应实施通用设计。
3.0.6 绿色住区建设应提倡城市街区模式,并应采取功能混合、社会多元、集约开发和紧凑布局的规划策略。
3.0.7 绿色住区建设应遵循提高建筑寿命的设计建造理念,保证建筑全寿命期的可更新性和长久品质要求,并应加强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
3.0.8 绿色住区建设应推进智慧住区建设,全面提高住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3.0.9 绿色住区建设应在规划方案阶段进行综合策划与绿色技术应用研究,编制建筑、生态和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应在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可实施性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
4 场地与生态质量
5 能源与资源质量
6 城市区域质量
7 绿色出行质量
8 宜居规划质量
9 建筑可持续质量
10 管理与生活质量
11 绿色住区评价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 5036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 92
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标准
绿色住区标准
T/CECS 377-2018
T/CREA 001—2018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当前我国城镇住区建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开发建设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住区建设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本标准编制紧扣我国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镇与住区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旨在推动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和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新格局。
1.0.2 绿色住区是开放式的、面向城镇并融合在城镇中的居住建筑群体,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住区、既有更新住区,其中包括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发展重点中的住区建设项目。
1.0.3 绿色住区建设应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住房城乡建设发展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绿色住区建设应符合绿色发展战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坚定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标准对绿色住区的建设原则作出规定,以整体提升场地与生态质量、能源与资源质量、城市区域质量、绿色出行质量、宜居规划质量、建筑可持续质量和管理与生活质量为原则,引领与实现具有长久品质的、高质量社区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
1.0.4 绿色住区强调在住区建设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全过程包括前期策划定位、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维护和管理等环节。本标准强调住区建设在资源节约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并不具排他性,绿色住区建设采用本标准时,还要符合其他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 术 语
2 术 语
2.0.1 “住区”一词是近年来专业领域与社会普遍使用的名词,为使其含义明确规范,在本标准的修编过程中提出其名词解释。即在城镇中凡是居住建筑及相应配套设施聚集的区域都可称为“住区”,包括集中连片的居住区,也包括单个开发地块、单位宿舍区、职工家属区等相对独立的较小规模的居住区域,其规模下限是比较模糊的,但以“共享共治”为原则,只要居民可以共享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即可认为其具备住区属性。
以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借用“小区”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称谓,与专业名词的“小区”概念相混淆,为适应实际开发建设活动,避开对应“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严格的规模定义,使用“住区”一词有一定的适应性。另外,根据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理念转型与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要求居住区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合,对一个建设项目的表达用“住宅区”一词也不够准确。再有,各地公共服务体系及社区建设等还存在地域差异或处在试点阶段,各地采用的标准与方式也存在明显不同,为体现本标准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差异互补,本标准不涉及住区的分级,涉及分级问题时,可遵照相关标准和地方规定。
2.0.2 绿色住区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影响和危害,并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和生活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住区。绿色住区倡导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倡导城市与住区的融合发展,倡导人文传承、社区和谐,倡导绿色技术的优化与整合。绿色住区追求全生命周期的住区建设,旨在通过建设模式更新和整体集成技术及管理创新,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健康并具有丰富社会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2.0.3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城镇住区的人居环境通常为两部分,即人居硬件环境和人居软件环境。人居硬件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人居软件环境是指人居社会环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件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与归属感等。城镇住区的人居环境也可以往地域层次上划分为居住环境(微观城镇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镇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镇人居环境)。居住环境又分为住宅和社区与邻里环境两个部分,主要包括人居环境的住宅、社区与邻里空间、社区服务、生态环境和管理运维等方面。
2.0.5 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细胞,城市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住区建设来实现,对比以往的住区建设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住区打破封闭自我循环,回归城市的属性,住区建设要充分实践城市发展理念,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其次要在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周边城区对接,并且把住区的新建、改建看作一种关键的契机,去提升城市的品质。
住区建设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性。绿色住区建设既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发展相协调,也要借助住区建设的条件和机会,提升和改善所在区域的城市品质与价值。
2.0.6 绿色出行其本质是在解决城镇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高品质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具有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具体包括鼓励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以及绿色停车、新能源、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服务等。
2.0.7 城市街区是由城市道路围合成的城市空间,是城镇住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形态,是居民生活和邻里交往的基本空间和环境。城市街区的大小由路网密度和居住环境要求所决定,过大则城市路网密度过低,不利于交通疏解和多种交通方式的灵活性,过小又会影响居住环境质量,通常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间距在200m左右时,两者都可兼顾。
2.0.8 居住社区具有以下特点和属性,即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间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密切的社会交往。社区和邻里既有相互支持的社会化功能、可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社会交往,也可通过有关活动与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维持社区的一致性。
在我国社会治理方面,社会基层组织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和规范,因而也具备了可实践性。社区是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末梢,目前各地的社区建设试点采用了不同的人口规模。邻里的概念可以对应《物权法》提出的“建筑区划”概念,即同一宗建设用地共有产权下的利益共同体,并产生业主委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基层组织形式,都可以作为构建绿色住区的核心要素。
2.0.9 住宅与住区建设应长期满足居住者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在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面前,住宅与住区不应该是一种仅供老年人居住的所谓的狭义上的“无障碍”或“老年住宅”建设,而是在广义上满足我们每个都会变老的人居住需求的所有住宅与住区。在国外发达国家,通用设计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大量住区建设中全面实行通用设计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而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住宅建筑及其环境的设计,在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既考虑老年人使用者又面向所有使用者的一种设计理论与方法,住宅与住区建设应大力推动普及通用设计。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住区建设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在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同时,还要强调重视地域特点,做到与当地环境和谐共生,统筹协调气候、资源、地理、生物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文化、风俗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3.0.2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石,绿色住区建设应注重维持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设计和建造,力求住区建设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相结合,与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3.0.3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绿色住区建设应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利用(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ycle),在住区全寿命期中应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0.4 以人为本是绿色住区建设的重要内涵,要为居住者提供便利和高品质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绿色住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设施具有公共性、服务性和福利性,是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商业服务等类型,同时也是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城镇整体人居环境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3.0.5 绿色出行是绿色住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要在高效便利的基础上,做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包括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体弱者及轮式用品使用者安全与舒适度方面的关怀,能适应各种人群使用即为“通用”。
3.0.6 “城市街区模式”具有多重目的性,是创造更多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多样化功能的混合,进而提升经济活力,二足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设施的利用效率,三是促进交往和社区安全,再则有利疏解城市交通。“城市街区模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较为成功的城市发展经验,因而可以作为绿色住区重要的空间模式,除特殊情况外,都应该积极鼓励采用。
3.0.7 发达国家建筑的使用寿命通常可以达到70年~100年,我国只有30年~40年,平均100年内需要建造和拆毁2次~3次,造成了极大的资源能源浪费,提高建筑使用寿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绿色住区建设提出建筑的长寿化,提高建筑寿命,提升住区的长久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居住需求。
3.0.8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后期运营维护的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促进居民交往,已经是绿色住区的发展趋势之一,使智慧住区成为绿色住区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将环保放在重要位置,生活中尽量减少能耗,将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以实现生活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良好生活环境。
3.0.9 在项目的策划及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当地的政策法规、用地条件、项目定位、周边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合理选择住区规模、居住密度、配套设施等;编制合理的绿色、生态、能源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指标,并结合成本估算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技术配置,确定建造目标和技术实施方案;同时,绿色住区的建设也应研究绿色集成技术的应用,通过绿色设计集成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等创新应用,推动绿色住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4 场地与生态质量
5 能源与资源质量
6 城市区域质量
7 绿色出行质量
8 宜居规划质量
9 建筑可持续质量
10 管理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