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GB 50350-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il-gas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f oilfield
GB 50350-2015
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日期:2016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07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50-2015,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11、4.5.12、10.2.2、11.2.7、11.7.6、11.8.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12月3日
前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油气集输工程设计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全国各油田油气集输工程技术科研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参考国内、国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将原《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拆分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和《气田集输设计规范》,本规范只针对油田油气集输的内容进行编制。修订后共分11章和12个附录。本规范代替原《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中油田油气集输部分。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规范名称改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2.对原规范章节和附录目录重新进行了编排。
3.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油田陆岸终端。
4.增加了“天然气凝液装卸”一节。
5.增加了混输泵选择的内容。
6.修订了原规范的部分条款,使内容更为完善、合理。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本规范由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康路42号,邮政编码:163712),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杰训 娄玉华 杨春明 李爽 孙海英 张箭啸 于良俊 李延春 许超 徐晶 穆冬玲 阮增荣 樊继刚 何文波 何玉辉 张立勋 王胜利 赵卫民 徐国栋 舒静
主要审查人:王瑞泉 张效羽 王小林 黄辉 杨莉娜 赵振堂 吕应超 王占香 汤晓勇 张志贵 程富娟 陈彦君 刘国良 李惠杰 孙雁伯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了在油气集输工程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保证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水平,使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运行、管理及维护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油田、滩海陆采油田和海上油田陆岸终端油气集输工程设计。
1.0.3 油田油气集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 术 语
2.0.1 油气集输 oil-gas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在油气田内,将油气井采出的油、气、水等加以汇集、处理和输送的全过程。
2.0.2 轻质原油 light crude
在20℃时,密度小于或等于0.8650g/cm3的原油。
2.0.3 中质原油 middle crude
在20℃时,密度大于0.8650g/cm3小于或等于0.9160g/cm3的原油。
2.0.4 重质原油 heavy crude
在20℃时,密度大于0.9160g/cm3小于或等于0.9960g/cm3的原油。
2.0.5 稠油 viscous crude
温度在50℃时,动力黏度大于400mPa·s,且温度为20℃时,密度大于0.9161g/cm3的原油。按黏度大小可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
2.0.6 特稠油 extra-viscous crude
温度为50℃时,动力黏度大于10000mPa·s,且小于或等于50000mPa·s的稠油。
2.0.7 超稠油 extremely-viscous crude
温度为50℃时,动力黏度大于50000mPa·s的稠油。
2.0.8 高凝原油 high solidifying point crude
含蜡量大于30%,且凝固点高于35℃的原油。
2.0.9 起泡原油 foamy crude
由于降压、升温等原因,从原油中析出的溶解气泡上浮至原油液面后不立即消失,在原油液面形成泡沫层,具有这种性质的原油称起泡原油。
2.0.10 净化原油 purified crude
经脱除游离和(或)乳化状态的水、脱盐、脱酸后,符合产品标准和工艺要求的原油。
2.0.11 老化原油 weathered crude
在油气集输过程中,长期积累产生的乳化状态稳定、采用常规措施无法处理、对原油脱水生产有较大影响的原油乳状液。
2.0.12 井口回压 wellhead back pressure
井口出油管道起点的压力,其数值等于出油管道水力摩阻、位差和第一级油气分离器压力的总和。自喷井是指油嘴后的压力。
2.0.13 采油井场 oil production well sites
设置采油井生产设施的场所。
2.0.14 石油天然气站场 oil and gas stations
具有石油天然气收集、净化处理、储运功能的站、库、厂、场的统称,简称油气站场或站场。
2.0.15 计量站 well-testing stations
油田内完成分井计量油、气、水的站。日常生产管理中也称计量间。
2.0.16 交接计量站 lease custody metering stations
对外销售原油、天然气与用户进行交接计量的站。也称外输计量站。
2.0.17 集油阀组间 oil gathering manifold rooms
设置油气收集工艺阀组等生产设施,但不进行分井计量的场所,简称阀组间。当不建设厂房时,称为集油阀组。
2.0.18 接转站 pumping stations
在油田油气收集系统中,以液体增压为主的站。日常生产管理中也称转油站。
2.0.19 放水站 free water knockout stations
将含水较高的原油预脱除大部分游离水,然后将低含水原油和含油污水分别输往原油脱水站和含油污水处理站,担负上述生产任务的站称为放水站。与接转站合建的放水站,称为转油放水站。
2.0.20 脱水站 dehydration stations
担负原油脱水和增压输送的站。
2.0.21 集中处理站 central processing facilities
油田内部主要对原油、天然气、采出水进行集中处理的站。也称联合站。
2.0.22 矿场油库 lease oil tank farms
油田内部储存和外输(运)原油的油库。
2.0.23 出油管道 crude flow lines
自井口装置至计量站或集油阀组间的管道。
2.0.24 集油管道 crude gathering lines
油田内部自计量站或集油阀组间至有关站和有关站间输送气液两相的管道,或未经脱水处理的液流管道。
2.0.25 集输流程 gathering process
在计量站或集油阀组间之前,实现油气收集的工艺过程。
2.0.26 油气分输 oil and gas respective transportation
对油气进行分离后,将原油和天然气分别用管道输送的方式。
2.0.27 掺液集输 liquid-blended crude transportation
向输送原油的管道中掺入一定量的水或加热后的原油等液体,以降低流体在管内流动摩阻的输送方式。
2.0.28 伴热集输 flow line with heat tracing transportation
在外部热源的伴随下,保持出油管道内流体所需输送温度的输送方式。
2.0.29 水力冲砂 hydroblasting
用带压的水,清除容器内在生产过程中积存的沉积物的一种方法。
2.0.30 原油稳定 crude stabilization
从原油中分离出轻质组分,降低原油蒸发损失的工艺过程。
2.0.31 油罐烃蒸气回收 hydrocarbon vapor recovery from tank
回收油罐中油品蒸发形成的气态烃的工艺过程。
2.0.32 事故油罐 emergency crude storage tanks
在事故状态下用于储存原油的作业罐,正常生产时应保持空闲状态。
2.0.33 沉降脱水罐 settling tanks
油田站场用于沉降脱水的作业罐。
2.0.34 污水沉降罐 sewage water settling tanks
在油田原油脱水站或放水站中,用于提高外输污水水质的作业罐。
2.0.35 原油外输 crude exportation
油田对外销售原油,向用户提供商品原油的输送过程。
2.0.36 滩海陆采油田 shallow water coastal oilfields(ter-restrial development mode)
距岸较近、有路堤与岸边相连,并采用陆地油田开发方式的滩海油田。
2.0.37 含硫酸性天然气 sour gas
气体总压大于或等于0.45MPa(绝),气体中的硫化氢分压大于或等于0.00035MPa(绝)的含有水和硫化氢的天然气。
2.0.38 天然气凝液 natural gas liquid(NGL)
从天然气中回收的且未经稳定处理的液态烃类混合物的总称,一般包括乙烷、液化石油气和稳定轻烃成分,也称混合轻烃。
2.0.39 液化石油气 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经压缩或冷却后为液态的以C3、C4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混合物。
2.0.40 稳定轻烃 natural gasoline
从天然气凝液或原油中提取的,以戊烷及更重的烃类为主要成分的液态石油产品,其终馏点不高于190℃,在规定的蒸气压下,允许含有少量丁烷。也称天然汽油。
2.0.41 天然气水合物 gas hydrate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天然气中的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二氧化碳等和水形成的冰雪状晶体。也称可燃冰。
2.0.42 增压站 booster stations
在矿场或输气管道上,用压缩机对天然气增压的站。
2.0.43 天然气凝液回收 NGL recovery
从天然气中回收天然气凝液。
2.0.44 集气管道 gas gathering lines
油田内部自一级油气分离器至天然气处理厂之间的气管道。
2.0.45 清管设施 pigging systems
为提高管道输送效率而设置的清除管内凝聚物和沉积物的全套设备。包括清管器、清管器收发筒或清管阀、清管器指示器及清管器示踪仪。
2.0.46 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SCADA)
一种以多个远程终端监控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具有远程监测控制功能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2.0.47 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DCS)
一种控制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采用分级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或集散控制系统。
2.0.48 可编程序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PLC)
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于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操作,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2.0.49 远程终端装置 remote terminal units(RTU)
一种针对通信距离较长和工业现场恶劣环境而设计的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特殊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将末端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与远程主计算机连接起来,具有数据采集、控制和通信功能,它能接收主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控制末端的执行机构动作。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依据批准的油田开发方案和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进行。
3.0.2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与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紧密结合,根据油田开发分阶段的具体要求,统一论证,综合优化,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3.0.3 油气集输工程总体布局应根据油田开发方式、生产井分布及自然条件等情况,并应统筹考虑注入、采出水处理、给排水及消防、供配电、通信、道路等公用工程,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各种管道、电力线、通信线等宜与道路平行敷设,形成线路走廊带。
3.0.4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应根据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方案、油气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产品方案、地面自然条件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艺流程宜密闭;
2 应充分收集与利用油井产出物,生产符合产品标准的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等产品;
3 应合理利用油井流体的压力能,适当提高集输系统压力,优化设计集输半径,减少油气中间接转,降低集输能耗;
4 应合理利用热能,做好设备和管道保温,降低油气处理和输送温度,减少热耗;
5 应结合实际情况简化工艺流程,选用高效设备。
3.0.5 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不低于10年的开发指标预测资料确定,工程适应期不宜少于10年。相关设施在按所确定规模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3.0.6 实施滚动勘探开发的油田,工程分期和设备配置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的需求,早期生产系统应先建设简易设施再酌情完善配套。
3.0.7 沙漠、戈壁地区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适合沙漠、戈壁地区恶劣的环境条件,站场、线路等的设计应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应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太阳能、风力等天然资源,并进行综合规划、有效利用。
3.0.8 滩海陆采油田的开发建设应充分依托陆上油田已有设施,简化滩海陆采平台油气生产及配套设施。
3.0.9 低渗透低产油田的开发建设,应简化地面设施,采用短流程、小装置,降低工程投资。
3.0.10 油气集输站场的工艺设计应满足油气集输生产过程对站场的功能要求,并应设计事故流程。
3.0.11 对于重复性强的油气集输站场或工艺单元,宜采用标准化设计。
3.0.12 油气集输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 6420及国家现行相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3.0.13 油气集输设计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4 油气收集
5 原油处理
6 天然气处理
6 天然气处理
6.0.1 天然气处理总流程应根据原料气性质、下游用户对气质和产品的要求确定。天然气处理装置宜集中布置。
6.0.2 天然气处理装置的设计能力应与所辖区块的产气量相适应,处理装置允许气量波动范围宜取60%~120%,装置的年运行时数宜取8000h。
6.0.3 工艺计算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气组成作为依据,宜按一定的组成波动范围进行设计。
6.0.4 产品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然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 17820的有关规定,进入输气管道的天然气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的有关规定;
2 液化石油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液化石油气》GB 11174的有关规定;
3 稳定轻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稳定轻烃》GB 9053的有关规定;
4 天然气凝液及其他产品应符合设计合同(设计委托书)的要求或企业间的协议标准。
6.0.5 天然气处理装置入口应设具有除油、液体缓冲功能的分离器,天然气含有固体粉尘杂质时,还应设除尘净化设施。
6.0.6 天然气处理装置的进气总管应设有自动紧急关断阀。装置上游管道上应设泄压放空阀。
6.0.7 天然气增压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4节的规定。
6.0.8 气液分离宜采用重力分离器,重力分离器型式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重力分离器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气分离器规范》SY/T 0515的有关规定。重力分离器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公式计算。
6.0.9 天然气脱水工艺应根据天然气处理总流程、气量、气质、操作条件和脱水深度要求合理确定。
6.0.10 天然气脱水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SY/T 0076的有关规定。
6.0.11 当天然气中硫化氢、二氧化碳及总硫的含量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 17820的要求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SY/T 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0.12 天然气凝液回收的工艺方法应根据天然气的气量、气质、压力、产品规格及收率,经技术经济对比后确定。
6.0.13 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的收率应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回收乙烷及更重烃类的装置,乙烷收率宜为50%~85%。回收丙烷及更重烃类的装置,丙烷收率宜为70%~90%。
6.0.14 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原料气脱水后的水露点应比最低制冷温度至少低5℃;当采用注入水合物抑制剂的方法同时进行烃水露点控制时,水合物抑制剂注入量应保证在操作压力下的水合物形成温度比最低制冷温度至少低3℃。
6.0.15 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天然气凝液回收设计规范》SY/T 0077的有关规定。
6.0.16 天然气处理装置产生的污水应收集后集中处理。
7 原油及天然气凝液储运
8 油气集输管道
9 自动控制及油气计量
10 站场总图
11 配套设施及公用工程
附录A 重力分离器的计算公式
附录A 重力分离器的计算公式
A.0.1 立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D——分离器内径(m);
qv——标准参比条件下气体流量(m3/h);
T——操作温度(K);
Z——气体压缩因子;
P——操作压力(绝)(MPa);
Wo——液滴沉降速度[按本规范公式A.0.3-1计算](m/s);
K1——立式分离器修正系数,一般取K1=0.8。
A.0.2 卧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2——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按表A.0.2取值;
K3——气体空间占有的高度分率,按表A.0.2取值;
K4——长径比。当P≤1.8MPa时,K4取3.0;1.8MPa<P≤3.5MPa时,K4取4.0;P>3.5MPa时,K4取5.0。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本规范公式A.0.1中相同。
表A.0.2 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K2和高度分率K3的关系表
A.0.3 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o——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m/s);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dL——液滴直径,取60×10-6m~100×10-6m;
ρL——液体的密度(kg/m3);
ρ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3);
f——阻力系数。用公式A.0.3-2计算f·(Re2),再查本规范附录B得出f值。
μ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黏度(Pa·s)。
A.0.4 分离器内通过丝网捕雾器的设计速度,宜取丝网最大允许速度的75%。气体通过丝网最大允许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max——气体通过丝网最大允许速度(m/s);
KSB——桑得斯-布朗(Souders-Brown)系数,KSB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油气分离器规范》SY/T 0515取值。
式中其他符号的意义与本规范公式A.0.3-1中相同。
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图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附录C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附录C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C.0.1 当采用杜克勒Ⅱ法时,水平管道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油气混输管道的压降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油气混输管道压降(MPa);
λm——混输阻力系数,见式C.0.1-2;
ρm——气液混合物的平均密度(kg/m3),见式C.0.1-6;
vm——气液混合物平均流速(m/s),见式C.0.1-7;
L——管道长度(km);
d——管道内径(m)。
2 混输阻力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Φ——混输阻力系数与液相阻力系数的比值,可由无滑脱时的含液率RL查图C.0.1-1确定;
图C.0.1-1 Φ-RL关系曲线
Rem——混输雷诺数;
μm——气液混合物的动力黏度(Pa·s),见式C.0.1-4。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式C.0.1-1中相同。
3 气液混合物的动力黏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μL、μg——液相、气相的动力黏度(Pa·s);
RL——体积含液率;
qL——液相的体积流量(m3/s);
qm——气液混合物的体积流量(m3/s)。
4 气液混合物的平均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ρL、ρg——液相、气相的密度(kg/m3);
RL——体积含液率;
HL——截面含液率,即考虑气液相滑脱时的含液率,可根据RL和Rem查图C.0.1-2确定。
图C.0.1-2 RL-HL关系曲线
5 气液混合物的平均流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m——气液混合物的体积流量(m3/s);
d——管道内径(m)。
C.0.2 当采用贝格斯-布里尔法时,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油气混输管道的压降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油气混输管道压降(Pa);
HL——截面含液率,无因次,其值可按流态(分离流、过渡流、间歇流和分散流)由计算确定,见本条第2款;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θ——管道倾角,度或弧度(流体上坡θ为正,下坡为负,水平管θ=0);
λm——混输摩阻系数,可根据无滑脱水力摩阻系数λo、含液率HL、无滑脱含液率RL,经计算确定,见本条第4款;
Gm——气液混合物质量流量(kg/s);
vsg——气相折算流速(m/s);
p——管道内介质的平均绝对压力(Pa)。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公式C.0.1-1中相同。
2 截面含液率HL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管分离流、间歇流、分散流的截面含液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HL(0)——水平管截面含液率;
RL——体积含液率,见公式C.0.1-5;
Fr——弗劳德准数,见公式C.0.2-11;
a、b、c——系数,取决于流型,见表C.0.2-1。
表C.0.2-1 a、b、c与流型的关系
2)水平管过渡流的截面含液率HL(0)T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T、S、I——分别表示过渡流、分离流和间歇流;
L2、L3——按表C.0.2-3中所列计算式计算。
3)对于倾斜管截面含液率HL(θ)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HL(θ)——倾角为θ的管路截面含液率;
d、e、f、h——与流型有关的系数,应按表C.0.2-2选取;
vs1——液相折算速度(m/s);
σ——液相表面张力(N/m)。
表C.0.2-2 与流型有关的其他系数
对于θ=90°的垂直管路:
3 两相管路流型判别准则应按表C.0.2-3确定,弗劳德准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符号意义与公式C.0.1-1、公式C.0.2-2中相同。
表C.0.2-3 两相管路流型判别准则
4 两相流水力摩阻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λm——两相流管路的水力摩阻系数;
λo——相同条件下两相均匀混合、相间无滑脱的水力摩阻系数。
对于水力光滑管,无滑脱时水力摩阻系数λo可由穆迪(Moody)图中查得,也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符号意义与公式C.0.1-1、公式C.0.1-5、公式C.0.1-6中相同。
附录D 埋地沥青绝缘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附录D 埋地沥青绝缘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表D 埋地沥青绝缘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W/(m2·℃)]
注:表中所列总传热系数以钢管外表面为基准传热面。
附录E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附录E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表E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K[W/(m2·℃)]
注:表中所列总传热系数以钢管外表面为基准传热面。
- 热力近似计算公式"]
附录F 集油管道伴热输送双管管组[(D2/D1)≤3]热力近似计算公式
F.0.1 集油管道伴热输送双管管组的总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Φ——管组总耗热量(散热流量)(W);
L——集油管道长度(m);
K——保温壳内管道向外界的总传热系数(按钢管外表面作为基准传热面取值)[W/(m2·℃)];
D1——伴热管外径(m);
D2——集油管外径(m);
△t1——伴热管平均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
△t2——集油管平均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
qm——集油管设计流量(含水原油)(kg/s);
C——原油(含水原油)比热容[J/(kg·℃)];
△t——原油(含水原油)的温升(℃)。
F.0.2 当集油管长度小于原油升温所需要的热伴随长度时,在井口应设换热器。集油管路伴热输送保证升温的热伴随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双管管组):
式中:K′——伴热管对油管的总传热系数[W/(m2·℃)];
△t′——伴热管与油管的对数平均温差(℃)。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公式F.0.1中相同。
附录G 埋地沥青绝缘集气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附录G 埋地沥青绝缘集气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表G 埋地沥青绝缘集气管道总传热系数K[W/(m2·℃)]
附录H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附录H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表H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m)
注:1 表中尺寸均自管架、管墩及管道最突出部分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外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外缘算起。
2 架空油气管道与立式罐之间的距离,是指立式罐与其圆周切线方向平行的管架、管墩及管道最突出部分的距离。
附录J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附录J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表J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m)
注:1 表中所列净距应自管壁或防护设施外缘算起。
2 当管道埋深大于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时,应采用土壤安息角校正表中所列数值。
3 当有可靠根据或措施时,可减小表中所列数值。
附录K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附录K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表K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和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m)
注:①交越处2m之内天然(煤)气管道不得有接口,否则电缆及电缆管道应加包封。
②电力电缆加有保护套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附录L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附录L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表L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m)
注:①供电线为被覆线时,光(电)缆也可以在供电线上方交越。
②两通信线交越时,一级线路应在二级线路上面通过,且交越角不得小于30°,广播线路为三级线路。
③通信线路与25kV交流电气铁道的馈电线不允许跨越,必要时应采用直埋电缆穿过。
④光(电)缆必须在上方交越时,跨越档两侧电杆及吊线安装应做加强保护装置。
附录M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附录M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表M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注:1 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可采用筒形风帽、旋转风帽、球形风帽或通风天窗等方式。
2 计算通风量时,房间高度大于6m时应按6m计算,事故通风应按房间实际高度计算。
3 括号内的换气次数为含硫的数据。
4 对于同时散发有害气体和余热的建筑物,室内的全面通风量应按消除有害气体或余热中所需的最大空气量计算。当建筑物内散发的有害气体或余热量不能确定时,通风量可按表中的换气次数计算。
5 当采用联合通风方式时,自然通风的换气次数取3次/h~6次/h,机械排风按全部换气次数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 50040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 50087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115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 50313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351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
《油田采出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428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59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 50470
《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47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 5049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622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GB/T 50770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23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92
《压力容器》GB 150.1~GB 150.4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GB 713
《工业锅炉水质》GB/T 1576
《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GB 3531
《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GB/T 4756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 5310
《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GB 6479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 816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稳定轻烃》GB 9053
《原油动态计量 一般原则》GB/T 9109.1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动态计量 第2部分:流量计安装技术要求》GB/T 9109.2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动态计量 第3部分:体积管安装技术要求》GB/T 9109.3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油量计算 动态计量》GB/T 9109.5
《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GB/T 9711
《液化石油气》GB 11174
《离心泵 效率》GB/T 13007
《天然气》GB 17820
《液态烃体积测量 容积式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88
《液态烃体积测量 涡轮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89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GB/T 18603
《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 18604
《用气体涡轮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 21391
《相变加热炉》GB/T 21435
《用标准孔板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 21446
《钢制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 21447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T 21448
《钢制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T 23258
《石油及天然气工业用集成撬装往复压缩机》GB/T 25359
《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GB/T 27867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
《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SY/T 0011
《油气田和管道工程建筑设计规范》SY/T 0021
《油气田变配电设计规范》SY/T 0033
《油气田地面管线和设备涂色规范》SY/T 0043
《原油电脱水设计规范》SY/T 0045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 0048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T 0049
《原油稳定设计规范》SY/T 0069
《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SY/T 0076
《天然气凝液回收设计规范》SY/T 0077
《原油热化学沉降脱水设计规范》SY/T 0081
《油气厂、站、库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Y/T 0089
《滩海石油工程仪表与自动控制技术规范》SY/T 0310
《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
《石油储罐附件 第1部分:呼吸阀》SY/T 0511.1
《石油储罐附件 第2部分:液压安全阀》SY/T 0511.2
《油气分离器规范》SY/T 0515
《绝缘接头与绝缘法兰技术规范》SY/T 0516
《管式加热炉规范》SY/T 0538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型式与基本参数》SY/T 0540
《滩海石油工程电气技术规范》SY/T 4089
《滩海斜坡式砂石人工岛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 4097
《油气输送用钢制感应加热弯管》SY/T 5257
《火筒式加热炉规范》SY/T 5262
《原油天然气和稳定轻烃交接计量站计量器具配备规范》SY/T 5398
《油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 6420
《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规范》SY 6503
《用旋进旋涡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 6658
《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 6659
《用旋转容积式气体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 6660
《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安装区域一级、0区、1区和2区区域划分推荐作法》SY/T 6671
《用科里奥利流量计测量液态烃流量》SY/T 6682
《出矿原油技术条件》SY 7513
《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T 3030
《石油化工球罐基础设计规范》SH/T 3062
《石油化工钢筋混凝土冷换框架设计规范》SH/T 3067
《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H/T 3068
《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H/T 3083
《石油化工液体物料铁路装卸车设施设计规范》SH/T 3107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SH/T 3126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T 20592~20635
《化工、石油化工管架、管墩设计规定》HG/T 20670
《液体装卸臂工程技术要求》HG/T 21608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YD/T 1099
《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技术要求》YD/T 1385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YD/T 1434
《以太网交换机设备安全技术要求》YD/T 1627
《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设备安全技术要求》YD/T 1629
《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 5024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 5040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 509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 5098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 510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 5119
《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NB/T 47008
《低温承压设备用低合金钢锻件》NB/T 47009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NB/T 47010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GB 50350-2015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15,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12月3日以1007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是在《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次修订将原《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2005拆分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和《气田集输设计规范》,本规范只针对油田油气集输的内容进行编制。上一版的编制单位是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主要起草人是李杰训、娄玉华、杨春明、章申远、裴红、周平、隋永刚、许超、陈运强、李玉贞、张有渝、徐晶、邢立新、张国兴、刘若武、董利珉、杨晓秋、王河、马福军、李唯、王小林、杜树彬、李正才、何文波、杜凯秋、沈泽明、唐胜安、曹婧、傅贺平、解起生、张维斌、张红领、盛炳林、刘奎志、张殿文、刘兴国、刘洪友、王秀君、尹伯德、康国仁、高东方、张更生。
本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油气集输工程设计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全国各油田油气集输工程技术科研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参考国内、国外相关标准,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为了能便于广大设计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本条说明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
1.0.2 本条说明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中所述陆上油田包括陆上的常规油田,还包括稠油油田、低产油田、沙漠油田。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建局1995年12月颁布的《低产油田地面工程规划设计若干技术规定》中,对于低产油田的定义是:“油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平均单井产量低于10t/d的油田;产能建设规模小于30×104t/d的油田。”
1.0.3 本条说明了本规范与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关系。
2 术 语
2 术 语
本章所列术语,其定义及范围,仅适用于本规范。
本章所列术语,大多数是参照《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基本术语》SY/T 4039-2012确定的,并结合油田生产发展的实际做了适当完善和补充。
2.0.5~2.0.7 这三条术语参照辽河油田推荐的稠油分类标准,按50℃时原油的动力黏度对稠油进行了详细分类。其中,普通稠油(conventional viscous crude):温度在50℃时,动力黏度不大于10000mPa·s的稠油。
2.0.9 起泡原油的密度、黏度一般较高,气液分离的难度较大。
2.0.36 “滩海陆采油田”是指距岸较近、有路堤与岸边相连,并采用陆地油田开发方式的滩海油田,如辽河油田的笔架岭油田和海南三油田。这种油田的特点是地处滩海地区,水深较浅,距岸较近,采用海堤路(多为砂石路或土路),由陆地向海里延伸,在滩海上建平台(多为砂石平台或吹填平台),前期在平台上采用陆地钻机钻井,后期在平台上建油气生产及配套设施,油气产物通过沿海堤路敷设的管道输到岸上。滩海陆采平台在有的油田也叫滩海陆采人工岛或滩海陆采井场。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油气集输工程必须适应油田生产全局的需要,满足开发和开采的要求。当油田已具有开发方案时,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油田开发方案为依据,并满足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当油田在勘探或试采过程中,尚未进行开发设计,需要建设部分地面工程以便尽早生产原油和天然气,在这种情况下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只能依据设计委托书或合同书。
3.0.2 油气集输工程必须满足油田开发和开采的要求,保证采输协调,生产平稳。然而,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发展,油田各阶段开发和开采方式是变化的,这要求油气集输系统工程设施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考虑能以地面设施的少量变动去适应油田开发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要求,而不是推倒重来。因此,油气集输工程及供电、供水、道路等公用工程需要编制长远规划。根据多年来油田地面建设的经验,油田建设工程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3.0.4 实现密闭集输是降低油气损耗的重要措施。20世纪80年代,我国油田主要采用压力缓冲罐密闭方式。90年代,试验成功了油罐烃蒸气回收工艺,胜利、辽河、新疆、江苏等油田的许多站上已采用常压油罐配烃蒸气回收的密闭集输流程。大庆油田采用原油稳定工艺回收原油中的轻烃组分,其油气集输流程实现了全部密闭。进入21世纪,随着工艺的进步,部分低渗透油田、稠油油田实现了全过程密闭集输和伴生气的有效回收利用。但仍有部分低渗透低产油田、稠油油田、边远小油田等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密闭率未达到100%。工艺流程密闭率应当根据各油田各区块气油比、油田的开采条件、密闭后的经济效益区别对待。稠油集输系统的油气损耗率虽因轻质组分含量较少而较稀油低,但也是不可忽视的。稠油工艺流程密闭应采用投资少、效益高、运行可靠的方法,比如用油罐烃蒸气回收或与集输和脱水相结合的加热闪蒸等方法。
3.0.5 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
(1)关于分期建设的规模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按适应的原油含水率,另一种意见是按适应年限,这两种意见都以油田开发方案为基础。本规范按适应年限确定工程分期建设规模。这样,既可以把分期建设规模同工程的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又可以使本规范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2)规定每期工程适应期不低于10年,理由如下:
①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②从基建程序看,一次有计划的调整改造工程,从规划、设计、基建直到投产一般要2年时间,如果适应期过短,带来的问题是工程的服役期较短,与人力、物力的消耗相比,是很不经济的。
③规定适应年限下限为10年,其一是可以尽早发挥基建投资的作用,其二是考虑技术进步,同时考虑到油田开发研究方面认识油田的能力已有较大提高,多数油田都可以提供10年~15年的开发预测资料,有的油田已经可以提供20年的开发预测资料。
(3)当适应期内的输液量和热负荷变化较大时,如果输油泵、加热炉全部按最大负荷配置,就会长时间处于低负荷低效率运行,浪费能量和基建投资。为了使工程既有较长的适应期,又能提高设备负荷率,主要耗能设备可按照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3.0.6 实施滚动勘探开发的油田,其工程适应期比一般油田短。有的新建工程投产时间不长就要改造。因此,特别强调油田建设工程远期和近期的衔接。
3.0.8 为了节省投资,降低滩海陆采平台生产安全和环保的风险性,应尽量简化平台油气生产及配套设施,平台上只设置井口装置、单井产量计量、油气加热与外输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必要时设油气分离设施。为了保证平台安全生产,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平台生产设施必须设可靠的液位、压力、温度和可燃(或有毒)气体等关键参数的检测、控制和报警仪表。
3.0.9 整体开发效益差是低渗透低产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低产低渗透油田的地面工程设计应以降低投资和保证效益为基本出发点,采用经济、实用、简单、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合理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在地面系统广泛采用丛式井布局和二级布站(或一级半布站),简化地面布局;油井计量利用功图法等软件量油的方式简化单井计量;普遍采用单管集油工艺,形成了丛式井单管、单管环状掺水、单管树状串接等简单有效的集油工艺;充分利用了油井产液和环境特点,进一步降低了掺水温度,扩大了不加热集输规模;应用了低温脱水和高效三相分离脱水的短流程工艺;采用撬装化、组装化设备。这些技术措施充分体现低产低渗透油田建设的技术特点,尽一切可能简化地面设施,适应了低成本的地面建设需要,又保证了油田的建设水平。
3.0.10 为了在停电或外输管道穿孔等事故发生时仍能满足生产要求,油气集输站场内工艺一般都设计事故流程。例如,当接转站设有事故罐时,应设计事故情况下的进罐流程;当不设事故罐时,应设计事故越站流程。脱水站分别设有含水原油事故罐和净化原油事故罐,工艺上应设计相应的事故流程。又如,管式加热炉应设计炉管事故紧急放空管道和吹扫管道,进油汇管应与进站油管道连通等也属于事故流程。
3.0.11 标准化设计是针对有共性的各类站场或工艺单元,开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设计,适用于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标准化设计实现站场或单元在平面布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的统一。统一平面布局指站场布局统一规划,同类型站场的工艺装置区大小和位置相一致,设计出标准平面总图,满足功能需求,减少占地。统一工艺流程是在优化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根据站场或单元功能要求,统一同类型站场或单元的工艺流程。统一设备定型是统一站场设备和管阀件标准以及技术参数,实现设备选型定型化;对于非标设备应尽量统一设备外形和接口方位。统一建筑风格是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统一油气生产及辅助配套建筑物的风格,包括建筑物的平面、立面、造型、色彩、装修以及内部设施配备等内容。统一配套标准即在站场主体工艺、设备、平面统一的同时,应尽量统一自控、道路、通信等辅助配套工程建设水平。根据站场或工艺单元的工艺流程和功能要求,可将工艺流程一致、功能要求相同,且重复利用率较高各类站场或工艺单元设计成标准化定型图纸,并形成不同规模的工艺单元标准化图集。标准化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和要求,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采用标准设计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
4 油气收集
5 原油处理
6 天然气处理
6 天然气处理
6.0.1 天然气处理包括原料气增压、天然气净化(脱水、脱H2S和CO2)、天然气凝液回收、外输气增压等工艺过程的组合,原料气温度、压力和组成条件的不同,下游用户对天然气烃水露点、组分、压力要求的不同,以及对天然气凝液产品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天然气处理总流程有各种不同的工艺过程组合方式。这些工艺过程的组合整体上作为一套处理装置,应统一布局,宜集中布置。
6.0.5 集输系统上游油气分离器来气携带原油量大,需要设除油器对其分离,除油器应有足够的液体缓冲时间,否则易造成装置进料气压缩机入口滤网堵塞、气缸进液,当来气输送距离远时,更需要分离器有较好的分离、缓冲功能。天然气含固体粉尘杂质较多且较难分离时,应增加除尘净化设施,如在重力分离器之后设过滤分离器、网状过滤器等。
6.0.6 对于天然气处理装置由气体而引起的火灾,扑救或灭火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切断气源。为此,在装置的进气总管上设置自动紧急关断阀,是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切断气源的重要措施。为确保原料天然气系统的安全和超压泄放,在装置自动紧急关断阀前或上游集输系统应设置自动紧急放空阀或安全阀。
6.0.9 天然气脱水工艺应根据油田油气集输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按照天然气处理总工艺流程要求,综合考虑脱水原料气温度、压力和组成条件,以及天然气凝液回收工艺或下游用户对天然气水露点要求,合理确定脱水工艺。
6.0.14 天然气凝液回收装置采用的脱水工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端设脱水装置,如分子筛脱水装置或甘醇脱水装置,其脱水后露点要求与管输要求的原则相同,要求比最低制冷温度低5℃;另一种脱水方式是天然气低温分离同时脱水脱烃,对于不要求高的轻烃收率、仅对天然气进行露点控制的场合,此种工艺应用较为普遍,需要加入水合物抑制剂进行防冻,水合物抑制剂的浓度要保证水合物形成温度比最低制冷温度至少低3℃。
7 原油及天然气凝液储运
8 油气集输管道
9 自动控制及油气计量
10 站场总图
11 配套设施及公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