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基本构造变化:
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增补控制措施,引导缝的概念;
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稍增,恶劣环境增加较多;
基本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采用机械锚固以适应高强钢筋应用;
钢筋接头传力性能削弱及控制原则,对搭接、机械连接及焊接的限制;
最小配筋率的双控原则,大截面配筋率的调整原则;
1、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定义不以纵向受力钢筋而以最外层钢筋至构件表面的距离定值-普遍增加辅助钢筋的直径。
三、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变化
1、板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的规定修改如下: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板厚改为“不应小于150mm”并增加了板柱节点的规定。
2、梁
增加了“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的规定
新规范增加了架立钢筋的规定:“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
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