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9 绿色施工
9.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设置要围绕着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体系设置详见附图9-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图”。
9.1.1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节能目标: 耗电量、耗油量不大于定额消耗量的90%;
节地目标: 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节水目标: 耗水量不大于定额消耗量的90%;
节材目标: 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超过500吨;
环境保护目标:见3.2.5 “环保施工目标”;
9.1.2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9.1.2.1、设立绿色施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9.1.2.2、建立“四节一环保”检查制度
项目经理部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以项目书记为首依据根据“四节一环保”技术措施每周对生活区、施工区进行检查,并进行考核,对违反技术措施的要进行整改,并在工程例会上提出批评。对于落实执行好的要进行奖励和表彰。
9.1.2.3、建立作业层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在各工序开展施工前,必须对每一作业班组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和交底,增强作业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使其了解绿色施工的意义。施工中,首先做好绿色施工针对性的宣传由作业班组长对绿色施工技术交底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专职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发现违反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分析产生原因,根据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奖罚到人。
9.2绿色施工方案
9.2.1环境保护措施
见7.4.5“环境保护措施”。
9.2.2节材措施
9.2.2.1、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9.2.2.2、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人。
9.2.2.3、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9.2.2.4、采取质量较好的模板提高周转次数,详细划分流水施工段和分段工期,提高周转材料的使用率。
9.2.2.5、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方案,尽量避免绕梁、绕墙的情况。不得出现后剔后凿的现象。
9.2.2.6、应就地取材,除指定厂家的的材料设备外,所用材料应在省类采购。使用预拌混凝土。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9.2.2.7、小直径钢筋在专门的钢筋加工厂进行加工和配送,减少材料损耗。优化钢筋配料方案。钢筋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9.2.2.8、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
9.2.2.9、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
9.2.2.10、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成品。采用钢管扣件式支撑体系,并做好维护、维修工作,提高其周转次数。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劳务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9.2.2.11、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彩钢板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9.2.3节水措施
9.2.3.1、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应采用集水坑的存水。现场搅拌用水采用计量装置,严格控制用水量。混凝土养护采取勤洒少量的方式,并采取保水措施,如麻袋覆盖,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宜,不得出现积水和随意冲刷的现象。混凝土立面养护采用养护液,减少用水量。
9.2.3.2、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按照总平面布置图进行铺设,并至少埋深50cm,防止水管破漏出现浪费。
9.2.3.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并进行考核。
9.2.3.4、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不得超过定额消耗量的70%。
9.2.3.5、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9.2.4节能措施
9.2.4.1、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