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JGJ/T 21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medial waterproofing of the underground works
JGJ/T 212-201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011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728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212-2010,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8月3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治理;5 预制衬砌隧道渗漏治理;6 实心砌体结构渗漏治理;7 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上海地铁咨询监理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化学建筑材料公司苏州防水材料研究设计所 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 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水专业委员会 中科院广州化灌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大连细扬防水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圣洁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北京立达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张勇 洪昌华 张仁瑜 叶林标 陆明 薛绍祖 杨胜 曹征富 胡骏 曲慧 项桦太 邝健政 沈春林 高延继 吴明 郑亚平 许宁 蔡建中 陈宝贵 樊细杨 张声军 王明远 华姜旭 杜昕 刘靖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朱祖熹 吕联亚 李承刚 张玉玲 张文华 朱志远 干兆和 郭德友 洪晓苗 姜静波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地下工程渗漏治理的现场调查、方案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地下工程渗漏的治理。
1.0.3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的设计和施工应遵循“以堵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1.0.4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 术 语
2.0.1 渗漏 leakage
透过结构或防水层的水量大于该部位的蒸发量,并在背水面形成湿渍或渗流的一种现象。
2.0.2 渗漏治理 remedial waterproofing
通过修复或重建防(排)水功能,减轻或消除渗漏水不利影响的过程。
2.0.3 注浆止水 grouting method for leak-stoppage
在压力作用下注入灌浆材料,切断渗漏水流通道的方法。
2.0.4 钻孔注浆 drilling grouting
钻孔穿过基层渗漏部位,在压力作用下注入灌浆材料并切断渗漏水通道的方法。
2.0.5 压环式注浆嘴 mechanical packer with one-way valve
利用压缩橡胶套管(或橡胶塞)产生的胀力在注浆孔中固定自身,并具有防止浆液逆向回流功能的注浆嘴。
2.0.6 埋管(嘴)注浆 port-embedded grouting
使用速凝堵漏材料埋置的注浆管(嘴),在压力作用下注入灌浆材料并切断渗漏水通道的方法。
2.0.7 贴嘴注浆 port-adhesive grouting
对准混凝土裂缝表面粘贴注浆嘴,在压力作用下注入浆液的方法。
2.0.8 浆液阻断点 grouts diffusion passage breakpoint
注浆作业时,预先设置在扩散通道上用于阻断浆液流动或改变浆液流向的装置。
2.0.9 内置式密封止水带 rubbery sealing strip mounted on the downstream face of expansion joint
安装在地下工程变形缝背水面,用于密封止水的塑料或橡胶止水带。
2.0.10 止水帷幕 water-stoppage curtain
利用注浆工艺在地层中形成的具有阻止或减小水流透过的连续固结体。
2.0.11 壁后注浆 back-filling grouting
向隧道衬砌与围岩之间或土体的空隙内注入灌浆材料,达到防止地层及衬砌形变、阻止渗漏等目的的施工过程。
3 基本规定
4 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治理
5 预制衬砌隧道渗漏治理
6 实心砌体结构渗漏治理
7 质量验收
附录A 安全及环境保护
附录A 安全及环境保护
A.0.1 注浆施工时,操作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
A.0.2 挥发性材料应密封贮存,妥善保管和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A.0.3 使用易燃材料时,施工现场禁止出现明火。
A.0.4 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
附录B 盾构法隧道渗漏调查
附录B 盾构法隧道渗漏调查
B.0.1 输水隧道在竣工时的检查重点应是漏入量,在运营时的检查重点应是漏失量。轨道交通隧道、水下道路隧道及重要的电缆隧道等的检查重点应是拱底位置的渗水和拱顶的滴漏。
B.0.2 渗漏水及损害程度资料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设计资料;
2 施工记录;
3 维修资料;
4 隧道环境变化。
B.0.3 盾构法隧道渗漏水及损害的现场调查内容及方法宜符合表B.0.3的规定。
表B.0.3 盾构法隧道渗漏水及损害的现场调查内容及方法
B.0.4 盾构法隧道内渗漏水及损害的状态和位置宜采用表B.0.4的图例在盾构法隧道管片渗漏水平面展开图上进行标识。
表B.0.4 盾构法隧道管片渗漏水平面展开图图例
B.0.5 绘制盾构法隧道管片渗漏水平面展开图时,应将衬砌以5环~10环为一组逐环展开,再将不同位置、不同渗漏及损害的图例在图上标出。
附录C 材料现场抽样复验项目
附录C 材料现场抽样复验项目
C.0.1 材料现场抽样复验应符合表C.0.1的规定。
表C.0.1 材料现场抽样复验项目
附录D 材料性能
附录D 材料性能
D.0.1 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聚氨酯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1-1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氨酯灌浆材料》JC/T 2041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1-1 聚氨酯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
注:第7项仅在有加固要求时检测。
2 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1-2和表D.0.1-3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JC/T 1041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1-2 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
表D.0.1-3 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固化物的物理性能
3 丙烯酸盐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应符合表D.0.1-4和表D.0.1-5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丙烯酸盐灌浆材料》JC/T 2037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1-4 丙烯酸盐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
表D.0.1-5 丙烯酸盐灌浆材料固结体的物理性能
4 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应符合表D.0.1-6的规定。
表D.0. 1-6 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
注:第7项仅适用于超细水泥灌浆材料。
5 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浆液,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规定,水泥浆的水胶比(ω/c)宜为0.6~1.0。
2)水玻璃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硅酸钠》GB/T 4209的规定,模数宜为2.4~3.2,浓度不宜低于30°Be′。
3)拌合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4)浆液的凝胶时间应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与水玻璃溶液的体积比可在1∶0.1~1∶1之间。
D.0.2 密封材料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接缝用密封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2-1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接缝用密封胶》JC/T 881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2-1 建筑接缝用密封胶物理性能
注:N型——非下垂型;S型——自流平型。
2 遇水膨胀止水胶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应符合表D.0.2-2的规定。
表D.0.2-2 遇水膨胀止水胶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
3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2-3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3部分 遇水膨胀橡胶》GB 18173.3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 2-3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的物理性能
4 内装可卸式橡胶止水带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2-4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2部分 止水带》GB 18173.2的规定进行检测。
表D.0.2-4 内装可卸式橡胶止水带的物理性能
5 内置式密封止水带及配套胶粘剂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应符合表D.0.2-5和表D.0.2-6的规定。
表D.0.2-5 内置式密封止水带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
表D.0.2-6 配套胶粘剂的物理性能
6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2-7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JC/T 942的规定进行检测。
表D.0.2-7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的物理性能
注:*仅双面胶粘带测试。
D.0.3 刚性防水材料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渗透型环氧树脂类防水涂料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应符合表D.0.3-1的规定。
表D.0.3-1 渗透型环氧树脂类防水涂料的物理性能与试验方法
2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D.0.3-2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 18445的规定进行检测。
表D.0. 3-2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物理性能
3 无机防水堵漏材料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3-3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机防水堵漏材料》GB 23440的规定进行检测。
表D.0.3-3 无机防水堵漏材料的物理性能
4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3-4的规定,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JC/T 984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D.0. 3-4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的物理性能
注:耐水件指标是指砂浆浸水168h后材料的粘结强度及抗渗性的保持率。
D.0.4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D.0.4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GB/T 23445的规定进行检测。
表D.0.4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物理性能
本规程用词说明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下列: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
3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4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5 《工业硅酸钠》GB/T 4209
6 《表面活性剂 用拉起液膜法测定表面张力》GB/T 5549
7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GB/T 8074
8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 表干时间的测定》GB/T 13477.5
9 《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GB/T 16777
10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 高分子片材》GB 18173.1
11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2部分 止水带》GB 18173.2
12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3部分 遇水膨胀橡胶》GB 18173.3
13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 18445
14 《无机防水堵漏材料》GB 23440
15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GB/T 23445
16 《混凝土接缝用密封胶》JC/T 881
17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JC/T 942
18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JC/T 984
19 《水泥基灌浆材料》JC/T 986
20 《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JC/T 1041
21 《丙烯酸盐灌浆材料》JC/T 2037
22 《聚氨酯灌浆材料》JC/T 2041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JGJ/T 212-2010
条文说明
制定说明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 212-201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8月3日以第728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调研了国内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的现状,总结了我国地下工程渗漏治理的现场调查、方案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标准,制定了本规程。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的规定,《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写了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渗漏是地下工程的常见病害之一。造成渗漏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两者往往互相牵连。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设计不当(设防措施不当)、施工质量欠佳(特别是细部处理粗糙)、材料问题(如选材不当或使用不合格材料)和使用管理不当四个方面。
实践表明,渗漏治理是一项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要求均很高的工程,其实施难度往往超过新建工程。在长期的建筑工程渗漏治理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出了灌(灌注化学灌浆材料)、嵌(嵌填刚性速凝材料)、抹(抹压防水砂浆)、涂(涂布防水涂料)等典型的施工工艺。为规范地下工程的渗漏治理,保证工程质量,在总结近年来国内相关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由来自国内建筑、交通、市政、水工等行业从事防水工程设计、施工及检测等的专家共同起草和制定了本规程。
1.0.2 以从背水面进行施工为主是地下工程渗漏治理的特点之一。为使本规程技术架构清晰、便于使用,编制组依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中对地下工程范围的界定,从发生渗漏的结构形式对地下工程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将其划分现浇混凝土结构、预制衬砌隧道和实心砌体结构三大类型,如表1所示。喷锚支护结构及有现浇混凝土内衬的隧道渗漏的治理可参照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
1.0.3 渗漏发生的要素包括:水源、驱动力及渗漏通道,三者缺一不可。渗漏治理就是针对具体部位,运用合理可行的方式切断水源、消除渗漏驱动力或堵塞渗漏通道,其目的在于恢复或增强原防水构造的功能。
表1 按结构形式划分地下工程
新建工程的防水重视“防、排、截、堵”等措施相结合,本规程中强调渗漏治理以堵为主,主要是考虑到一旦发生渗漏水,则必然会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将渗漏水拒于主体结构之外既符合防水工程的设计初衷,更是保证主体结构寿命的必要措施。应当指出,工程实际中仅通过“堵”往往不能彻底解决渗漏问题,在具备排水条件时,利用排水系统减少渗漏量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针对具体的渗漏问题,其治理工艺因时、因地变化而可能有所不同,故强调“因地制宜”。而“多道设防”是我国防水工程界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防水工程可靠性的必要措施。“综合治理”就是在渗漏治理过程中不仅仅满足达到治理部位不渗不漏,而是将工程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达到渗漏治理的目的,避免陷入“年年修,年年漏”的恶性循环。本规程针对常见的渗漏问题给出了一些典型的治理措施,不可能面面俱到,使用本规程时可灵活掌握。
3 基本规定
4 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治理
5 预制衬砌隧道渗漏治理
6 实心砌体结构渗漏治理
附录D 材料性能
附录D 材料性能
D.0.1 部分灌浆材料的技术指标来源如下:
4 超细水泥灌浆材料的比表面积参考了当前市场上此类材料技术指标;
5 水泥-水玻璃灌浆材料的技术指标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T 211-2010。
D.0.2 部分密封材料的技术指标来源如下:
3 内置式密封止水带及配套胶粘剂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技术资料及工程实践提出的,止水带材质主要有聚氯乙烯(PVC)、氯磺化聚乙烯(Hypalon
)、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TPO)及改性三元乙丙防水卷材(TPV)等,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能热焊接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