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248:2008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eel-reinforced spirally wound polyethylene of drainage pipeline engineering
CECS 248:2008
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008年12月1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31号
关于发布《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07]第81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7年第二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编制的《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经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 248:2008,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前 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07]第81号《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7年第二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由钢塑复合的异型带材经螺旋缠绕焊接,并在边缘处搭接(搭接面上挤出焊接)制成。成型的管材呈螺旋直肋结构,聚乙烯管壁外表面有等间距螺旋环绕的肋片加强。肋片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带外包覆聚乙烯构成,是一种柔性管。该管材具有重量轻、环刚度大、安装方便可靠等特点,可用于无压埋地排水管道。本规程是以相关国家标准为依据,在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使用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CECS/TC 17归口管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星河实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市西大直街92号,邮编150001)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解释单位。
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星河实业有限公司
山东兴达工业管业有限公司
哈尔滨斯达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唐山曹妃甸双星复合材料管道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牛铭昌 黄海全 阴法军 王秀芳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8年10月31日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了在埋地排水管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合理地应用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材,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便于施工、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无内压作用的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本规程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规定的原则编制的。
1.0.4 执行本规程时,排入管道的污水水温和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的规定。
1.0.5 管道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连接材料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CJ/T 270的规定,并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等有效证明文件。
1.0.6 在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永冻土和地震地区埋设管道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7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3 材 料
3 材 料
3.0.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CJ/T 270产品标准的规定。
3.0.2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卡箍式弹性连接所用的橡胶套、发泡橡胶板、不锈钢套,应由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生产厂配套供应,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弹性橡胶套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HG/T 3091的规定;
2 不锈钢套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3280标准的规定;
3 橡胶套、发泡橡胶板、不锈钢套的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卷褶、破损等缺陷。
3.0.3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电热熔带连接所用的电热熔带,其性能应满足使用要求。
4 水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4.0.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的流速、流量可按曼宁公式计算:
Q=Aυ (4.0.1-1)
(4.0.1-2)
式中:υ——流速(m/s);
n——管壁粗糙系数;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Q——流量(m3/s);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4.0.2 管道的粗糙系数应根据试验综合分析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可采用n=0.01。
4.0.3 按本规程公式(4.0.1-1)、(4.0.1-2)计算时,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不同管内径的水力坡降、流速、流量在n=0.01时的关系可按本规程附录A采用(当n≠0.01时,应根据实际n值进行修正)。
4.0.4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的最大设计流速,宜控制在5m/s以下。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0.6m/s;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为0.75m/s。
5 管道结构设计
6 管道施工和敷设
7 管道密闭性试验
7 管道密闭性试验
7.0.1 闭水试验时,水头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加2m计。
2 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
3 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应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
7.0.2 试验中,试验管段注满水后的浸泡时间不应少于24h。
7.0.3 当试验水头达到规定水头时开始计时,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到观测结束。观测过程中应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小于30min。
7.0.4 管道的渗水量应按下式计算:
Qs≤0.0046d1 (7.0.4)
式中:Qs——每公里管道长度24h的渗水量(m3);
d1——管道内径(mm)。
7.0.5 在试验过程中应做记录。
8 管道工程验收
附录A 管道水力计算图表
附录A 管道水力计算图表
A.0.1 在满流条件下,管道的水力计算可采用图A.0.1-1、图A.0.1-2。
图A.0.1-1 满流条件下内径150~1200mm管道的水力计算(n=0.01)
图A.0.1-2 满流条件下内径1300~3000mm管道的水力计算(n=0.01)
A.0.2 在不同充满度的管道流水断面系数,可按表A.0.2采用。
表A.0.2 不同充满度的管道流水断面系数(n=0.01)
1 符号:
h——管内水深(m);
d1——管道内径(m);
h/d1——管道水流充满度;
θ——管道断面水深圆心角;
α比(断面比)——不同h/d1时的α值与h/d1=1时的α值的比值;
β0.667比(流速比)——不同h/d1时的β0.667值与h/d1=1时的β0.667值的比值;
α· β0.667比(流量比)——不同h/d1时的α· β0.667值与h/d1=1时的α· β0.667值的比值。
2 说明:
A.0.1为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n=0.01)在满流条件下,不同管径、不同水力坡降的流速、流量关系。A.0.2是管内水流在不同充满度时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流速、流量与管内满流状态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流速、流量的比值关系。设计时,可按充满度查出相应的流速比(β0.667)和流量比(α·β0.667),乘以附录A中满流时不同管径、不同水力坡降的流速、流量,即可得出不同管径、不同水力坡降在不同充满度时的流速、流量。当管道内径与附录A中管道内径不同时,可按本规程式(4.0.1-1)和式(4.0.1-2)重新计算满流量的流速、流量。
附录B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附录B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B.0.1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应根据管侧回填土的土质、压实密度和沟槽两侧原状土的土质,综合评价确定。
B.0.2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Ed,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Ed=ξ·Ee (B.0.2-1)
(B.0.2-2)
式中:Ee——管侧回填土在要求压实密度时相应的变形模量(MPa),应根据实验确定;当缺乏实验数据时,可按表B.0.2-1采用;
En——沟槽两侧原状土的变形模量(MPa),应根据实验确定;当缺乏实验数据时,可按表B.0.2-1采用;
ξ——综合修正系数;
α1、α2——与Br(管中心处沟槽宽度)和D1(管外径)的比值有关的计算参数,可按表B.0.2-2确定。
表B.0.2-1 管侧回填土和槽侧原状土变形模量(MPa)
注:1 表中数值适用10m以内覆土;当覆土超过10m时,表中数值偏低;
2 回填土的变形模量Ee可按要求的压实系数采用;表中的压实系数
(%)是指设计要求回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该土在相同压实能量下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3 基槽两侧原状土的变形模量En可按标准贯入度试验的锤击数确定;
4 WL为黏性土的液限;
5 细粒土系指粒径小于0.75mm的土;
6 砂粒系指粒径为0.075~2.0mm的土。
表B.0.2-2 计算参数α1及α2
B.0.3 对于填埋式敷设的管道,当Br/D1>5时,可取ζ=1.0计算。此时,Br应为管中心处按设计要求达到的压实密度的填土宽度。
本规程用词说明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248:2008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是一种钢塑复合管,且可以现场缠绕焊接成型的新型管材,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该管材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抗非正常突发载荷能力强、生产场地灵活、安装简便、连接密封性好、环保性能好等特点。由于该管材在设计、施工中有不同于其它排水管材的特殊要求,因此制订了该规程。
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管道计算时不考虑内水压作用。考虑到无压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允许出现间歇性水压,管道闭水试验必须在不大于0.05MPa的内水压作用下进行。
1.0.3~1.0.7 这几条明确了编制依据及与其它相关标准衔接关系,以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问题。
2 术语和符号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采用挤出工艺将钢带与聚乙烯塑料(中密度或高密度)一次复合成型为异型带材,再将带材螺旋缠绕并焊接成型的钢塑复合管材,该管材呈螺旋直肋结构。
3 材 料
3 材 料
3.0.1 本规程为行业标准《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CJ/T 270-2007规定的管材,用于埋地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
3.0.2 管材所用的聚乙烯(PE)树脂,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 聚乙烯(PE)原料性能
注:a 用该原料挤出的实壁管材进行试验。
管材所用钢带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 钢带物理性能
橡胶套、发泡橡胶板应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不锈钢卡套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冷扎钢板和钢带》GB/T 3280的规定,其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橡胶套、发泡橡胶板物理性能
3.0.3 电热熔带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热熔带所选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片材的性能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高密度聚乙烯(HDPE)片材性能指标
2 热熔带外观要求:
1)热熔带外表面应光滑,不允许有明显的凹陷、杂质,不允许有孔洞及其他影响使用功能的表面缺陷。
2)热熔带内表面,电阻丝网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片材应紧密融合,不允许有脱层,允许有不影响使用的电阻丝网跳线,导通的电阻丝网不允许有断路及短路。
3)热熔带的端面应切割平整。
3 颜色:热熔带的颜色一般为黑色,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 热熔带规格尺寸及偏差按表5规定。
表5 热熔带规格尺寸及偏差
5 热熔带其阻值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正偏差=规定值×10%+0. 1Ω
负偏差=规定值×10%
6 热熔带接线柱要求从热熔带中间抽出,其端部接线柱抽出长度150±20mm。
7 热熔带接线端部发热元件距端面距离L1为3~5mm。
8 热熔带尾部发热元件距端面距离L2为20mm。
9 热熔带发热元件宽度方向距端面距离L3为5~10mm(见图1)。
图1 热熔带平面示意图
L—最小长度;L1—热熔带接线端部发热元件距断面距离;
L2—热熔带尾部发热元件距断面;
L3—热熔带发热元件宽度方面距断面距离;
W—热熔带宽度;W1—电阻丝网宽度
4 水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4.0.1 本条计算公式与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的规定一致。
4.0.2 管道粗糙度系数n为表征边界表面影响水流阻力的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系数,依据日本下水道协会JSWAS的标准中,n也取0.010,因此推荐系数n=0.01。
4.0.3 本条规定最小设计流速是为了防止管道内淤积,其值按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的规定确定。
5 管道结构设计
6 管道施工和敷设
7 管道密闭性试验
7 管道密闭性试验
7.0.1~7.0.3 管道密闭性检验参照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中的有关规定。
7.0.4 在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中,对压力管道和无压力管道的允许渗水量分别作出了规定,其中无压力管道系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管及管渠,其允许渗水量规定为:
(5)
式中:Qs——每1km管道长度24h的渗水量(m3);
d1——管道内径(mm)。
在协会标准《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122:2001中,管道的允许渗水量是按照美国《PVC管设计施工手册》执行的,其允许渗水量规定为:
Qs≤0.0046d1 (6)
式中:Qs——每公里管道长度24h的渗水量(m3);
d1——管道内径(mm)。
在欧洲EN16109(1997年)标准中,管道允许渗水量为每平方米润湿面积每30min的渗水量不大于0.15L,折算成每公里管道长度24h允许渗水量为:
Qs≤0.02262d1 (7)
式中:Qs——每1km管道长度24h的渗水量(m3);
d1——管道内径(mm)。
在欧洲prEN13476-3(2000年7月)标准中,管道允许渗水量为每平方米润湿面积每30min的渗水量不大于0.04L,折算成每公里管道程度24h的允许渗水量规定为:
Qs≤0.006032d1 (8)
式中:Qs——每公里管道长度24h的渗水量(m3);
d1——管道内径(mm)。
按照上述各标准,对管道的允许渗水量比较见表6。
表6 各标准规定的允许渗水量(m3/24h·km)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不同标准计算的管道允许渗水量,其结果相差很大。为了确保埋地聚乙烯排水管道及路基的施工质量,本规程选择了最严格的美国《PVC管设计施工手册》1991年第3版的相关标准,作为管道的允许渗水量标准。
8 管道工程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