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 CECS 294:2011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eatment of rainwater and wastewater with Multilayer Bio-Tricking Filter (MBTF)
CECS 294:2011
主编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明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011年08月01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81号
关于发布《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协字〔2008〕98号)的要求,由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明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经本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筹)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 294:2011,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8年第二批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08〕第98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雨污水MBTF分层生物滴滤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一次投资和经常运行费用省,节能节电,工况稳定,污泥量少,管理方便等优点,有广泛适应性的一种雨、污水处理方式。
编制组在国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工程实践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规程的制定工作。本规程共分9章,包括:总则、术语和代号、基本规定、水量和水质、系统组成及要求、雨污水处理站、安装与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等内容。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使用单位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筹)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有建议和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往解释单位(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4)。
主编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明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上海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交盟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大湖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清和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蒯琳萍 俞志根 姜文源 冯旭东 徐凤 归谈纯 曹兆敏 张海宇 杜伟国 缪宇宁 邱江平 姜良军 王珏 张伯伦 朱建荣 脱宁 龚海宁 娄玺明 吕晖 董礼汀 朱丹 孙伟 朱然 刘彦菁 姚灯银 俞鹰
主要审查人:赵锂 徐扬纲 陈怀德 刘西宝 刘建华 黄建设 勇俊宝 王瑞 梁葆春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贯彻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和雨、污水处理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治理效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工程:
1 屋面与地面雨污水处理与利用。
2 城镇与小区生活雨污水处理与利用。
3 农村生活雨污水处理与利用。
4 景观水处理。
5 劣质河水初级净化处理。
6 垃圾渗滤液处理。
工业(纺织工业、化工行业、冶金焦化行业等)有机废水处理与利用也可按本规程执行。
1.0.3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废水处理工程:
1 无机废水。
2 放射性废水。
3 毒性较大的工业有机废水(BOD5/CODCr小于0.2)。
1.0.4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雨、污水利用工程:
1 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污水利用工程。
2 特殊污染源的建筑、小区、城镇和农村雨、污水利用工程。
1.0.5 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和利用工程的器具、设备和管材(件)等产品规格尺寸及主要性能指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1.0.6 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和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方便的措施。
1.0.7 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利用和施工工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代号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雨、污水处理和利用工程的规模应综合考虑水量平衡、处理后水的回用用途等因素,在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0.2 雨、污水应分开处理。
3.0.3 分层生物滴滤池宜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当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地上式。地上式可采用固定式或移动式。
3.0.4 经过处理的雨、污水有条件回用时,宜回用。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回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体补水。
3.0.5 雨、污水处理应遵循就近处理、就近回用原则。
3.0.6 当进水CODCr浓度大于2000mg/L时,有条件时宜进行厌氧预处理。
3.0.7 雨、污水处理系统应设置超越管。
4 水量和水质
5 系统组件及要求
6 雨污水处理站
7 安装与调试
8 验 收
9 运行维护
9 运行维护
9.0.1 处理系统宜连续运行。
9.0.2 处理系统自动运行时应具有下列功能:
1 调节池低水位时进水泵自动停止,高水位时恢复运行;
2 反应池低水位时循环泵自动停止,高水位时恢复运行;
3 进水泵停止运行较长时间时,循环泵定期(宜12h)运行,保持反应器生物膜活性。
9.0.3 无来水或处理系统进水不足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保证集水池容量;
2 处理系统内部水循环,保持滤料表面湿润。
9.0.4 当供电不正常或停电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在12h内向滴滤池生物提供补充水分。
2 设置备用电源。
9.0.5 应定期检查配水装置布水情况,并保持良好的布水状态。
9.0.6 当生物膜脱落堵塞通道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系统应设置气水联动反冲设备定期反冲洗;
2 人工清除生物膜。
9.0.7 日常分析测定的项目:进出水的PH值、CODCr、SS、NH3-N等,测定应采用标准方法。
9.0.8 当处理规模小于或等于500kgCODCr/d时,宜采用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运行模式。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 5024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质》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地下水回灌水质》GB/T 1977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
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
CECS 294:2011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生物滴滤池法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法。1893年在英国人们试着直接将污水喷洒在粗填料上进行净化的试验取得成功。1900年以后,这种方法得到公认,被命名为生物滴滤池法,其构筑物则称生物滴滤池(BIO-FILTER),开始用于污水处理实践,并迅速在欧洲和美洲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其特征是细菌以生物膜的方式附着在固体表面上,栖息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即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自20世纪初,生物滴滤池由于其能耗低、运行简单、抗冲击负荷好、无废弃污泥问题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污水处理中。但大量的工作应用表明,传统生物滴滤池仍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传统生物滴滤池存在的问题,分层生物滴滤处理技术通过对生物滴滤池的池体结构、填料选型及填装方法、运行方式、环境卫生等方面做了优化设计,开发了MBTF分层生物滴滤池,以用于雨、污水处理工程。
1.0.2 上海交通大学与有关方面合作在上海、江苏、湖南等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工程试点,取得成功并证明这种处理工艺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廉、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污泥量少、无恶臭等优点。这些工程试点分别有: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旅游景区污水处理、印染废水、石化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处理,根据这些工程试点,确定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2 术语和代号
2 术语和代号
2.1 术 语
2.1.3 生物滴滤系统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属于附着生长(生物膜)工艺。附着生长工艺主要是依靠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来积累。当废水流过附着生长在惰性填料上的微生物(生物膜)时,水中的悬浮物及微生物被吸附于固相污水固相表面上,其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废物而生长繁殖,逐渐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黏液状的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在浓度差的推动下,扩散至介质周围的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捉和吸收;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物如H2O、SO42-、NO3-及脱落的生物膜能通过液膜,随水流走,如图1所示。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包括好氧、厌氧及兼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较高等生物,其中藻类、较高等生物比活性污泥法处理时更为多见。与悬浮生长工艺相比,附着生长工艺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问题少、能处理低浓度污水、能耗低和管理较简单等优点由滤床、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组成。通过水中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分解。
图1 生物膜结构示意图
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2 雨水和污水水质有较大差异,分开处理有利于优化处理工艺、提高处理率和处理结果达标。
3.0.3 地下式和半地下式,气温变化小,冬天容易保证室温和水温,有利于处理效果,因此予以推荐使用,但地下式和半地下式,应注意通风、电器防潮。
3.0.4 我国水资源贫乏,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情况都很严重,同时,雨、污水经处理后回用,其处理费用通常少于城镇供水管网的水费,在经济上也是较为合理的。因此,条文推荐回用。
3.0.5 大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遵循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但当处理后需回用时,就应遵循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原则,这样可以节省管道,便于管理,便于回用。
3.0.6 MBTF分层生物滴滤池处理对进水CODCr浓度高于2000mg/L的废水,要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厌氧预处理,使该浓度降至2000mg/L以下。
4 水量和水质
4 水量和水质
4.2 进水水质
4.2.1 雨水水质与初期径流是否弃流有很大关系,初期径流被空气污染,屋面污染和地面污染,因此各项指标都相当高,弃流后水质情况明显改善。当无实测资料时的经验值系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规定。
5 系统组成及要求
6 雨污水处理站
6 雨污水处理站
6.4 高程和其他设计
6.4.3 分层生物滴滤池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臭味并不明显,气体一般通过顶部风帽排放。尽管情况良好,还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7 安装与调试
7 安装与调试
7.2 调 试
7.2.2 表7.2.2中第1~3项为设施安装调试,都将在施工和安装过程中穿插进行,应由现场质量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完成;表中第4项也为设施安装调试,将在施工和安装完成后进行,应由现场质量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完成;表中5、6项为工艺系统调试,在工程完工后进行,应由工艺调试人员、工厂操作人员及施工人员完成。
7.2.4 控制系统应先进行静态模拟调试,做到手动、自动切换和各种控制输入、输出准确无误。待试运行期雨污水处理系统各种参数确定后,对控制系统做动态调试和参数整定。最终应使控制系统稳定运行。
7.2.5 试车用的介质应为清水,用污水上清液,通过废水输送管道送至污水处理系统入口,逐步动作相关设备和阀门,使清水按照工艺路线流通一遍,同时应检查每一步操作细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7.2.6 投加菌种与自培菌种相结合的方式即直接采用废水,投加菌种进行培菌,并将培菌和驯化同步进行的同步培菌法。
8 验 收
8 验 收
8.3 工程竣工验收
8.3.1 对阀门、密闭水箱、敞口蓄水池、沉淀池应进行压力试验或满水试验。
1 对于工作压力大于1MPa及在主干管上起到切断作用的阀门,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
强度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阀门的壳体、填料无渗漏为合格;
严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压力在试验持续的时间内应保持不变,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以阀瓣密封面无渗漏为合格;
表1 严密性试验最短试验持续时间(s)
2 密闭水箱的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压力不降,无渗漏为合格;
3 敞口蓄水池、沉淀池满水试验应满水静置24h观察,无渗漏为合格。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按设计文件核对,旁站或查阅试验记录。
8.3.2 雨、污水处理工程的设备、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承压金属及复合管道系统的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得大于0.02MPa,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
2 承压各类塑料管道系统的强度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在强度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再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大于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渗漏为合格。
3 非承压管道系统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在满水1h后,管道及接口不渗漏为合格。
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旁站检查或查阅试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