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媒体刊发消息称“葛洲坝三号船闸漏水严重将实施应急抢修”。经中国交通新闻版网记者与三峡权通航管理局工作人员核实,该消息说法不准确,对公众造成了误导。
据了解,三峡通航管理局在近期设备检查中发现,葛洲坝三号船闸右下的人字门底止水出现水平向贯穿性裂缝,而非媒体标题所称的“葛洲坝三号船闸漏水”,两者概念差距较大,更有媒体误报道为“葛洲坝出现贯穿性裂缝”或“三峡大坝贯穿性裂缝”。
“人字门底止水是橡胶材质,就像水龙头的橡胶垫圈,它的使用寿命一般为6年,本次维修刚好是在人字门底止水寿命到期时的正常作业。”三峡通航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三峡通航管理局正在对人字门底止水组织实施应急抢修,抢修从1月5日13时启动,于1月10日13时结束。
1、长江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生态意义。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江,中国第一大江,是上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慷慨赠与。现在,长江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养育着4.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汉代,长江几乎没有水患,到了明清以前,也很小。这是上苍的赠与,上苍在赠与我们这条河的时候做了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做出的安排——首先是沿着长江的茂密森林,也就是 “绿色水库”,丰富的蕴涵并且调节水流的植被。长江上游植被,如果不算次生林,已经不到明清时候的5%。长江本身有天然的水流调节系统。沿着长江,三峡过后是洞庭湖,再往下就是鄱阳湖,然后一直入海。生活在当地的船民,水大了坐着船就走了,水退走又回到他们的耕地。长江的堤岸是矮矮的,水来的时候就漫出去了。汉代先人建的都江堰,那个不是坝,河流中堰是顺着河建的,有如道家精神,象是跟河水商量,能否夏天走这边,冬天走那边——整整2500年,灌溉了富庶的平原。工业革命之后的人对手里的一点点技能太不自量力,居然觉得能征服自然。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逐渐醒悟,包括更深地懂得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1998年的大洪水水量不是最大,水位却是历史最高。为什么?因为河床高了。河床为什么高?泥沙淤积。泥沙为什么多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三峡地带山陡土薄,地质脆弱。三峡工程是在一条命脉大河的中段,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移民是113万。
2、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蔡其华:三峡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
防洪方面,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对近十年来最大的洪水,三峡工程累计拦蓄洪水260多亿立方米,为下游防洪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初步测算,去年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亿元。
发电方面,三峡工程水电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900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减少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累计发电8608亿千瓦时。
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改善长江特别是川江渝宜段(重庆--宜昌)的航道条件,可使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并较大改善中下游枯水季节航运条件,使长江真正成为黄金水道,对促进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三峡水库在枯水期下泄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大,有利于改善下游水环境状况和供水条件;此外,还具有巨大的旅游效益,是一个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
蔡其华:对三峡工程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水环境保护问题等,在三峡论证阶段都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设计阶段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工程建设期间,按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工程运行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水库进行了优化调度,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上下游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在认真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长治久安,全面发挥综合效益,成为造福人民的工程。
3.作者说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确实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体曾经报道说过“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
稍微了解三峡的同志都应该知道,三峡工程的投资原来预计动态投资约2100国外的三峡探索网站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三峡大坝,面子后面是什么?》的文章。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该文章的作者因为对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才会误听误信产生各种疑问。然而,由于文章中描述的很多内容与事实严重背离,对公众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解释和澄清。
作者的文章一开始便说“媒体报道,中国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亿,目前根据实际工程的完成情况,估计到工程完工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真不敢让人相信,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还有哪一家媒体,敢于如此公开的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入次混淆是非的报道。此外,所谓“预计到2009年启用”的说法,也纯粹是无稽之谈。恐怕世人都知道三峡早已经于2003年蓄水发电,哪里又会再跑出来一个到2009年才启用的三峡工程呢?
在我看来。利主要表现在发电。抗洪
文章中作者感慨地说他本人“虽然不懂水利,但十分关注。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到现在,有关三峡大坝建设的新闻几乎没有一个拉下。从几年前大坝开始出现的80多条裂缝,到前不久挖出的工程“蛀虫”,内心可谓是喜忧参半。但从未对大坝本身产生过疑问,即便是台湾有人叫嚣要用导弹瞄准大坝时,我也一笑了之。”
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 但是楼上的你看新闻联播能知道多少东西呢~
总报喜不报忧“` 还千年一遇~可能吗??
三峡建造破坏了生态环境“` 算好还是坏~?
如果三峡大坝溃坝的话,那么它的下游……结果将不言而喻,请想象一下几万立方米每秒的水流……但是国家肯定会有对策。据我了解,三峡是目前世界是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大坝。当时浇注水泥时,不能有一丝裂缝。下面是一些资料……
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预测,19日至20日,三峡大坝可能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特大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 目前,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领导及中层干部24小时现场值班。一是加强与长江防总及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联系,及时了解水情预报,掌握来水及流量情况,并及时传达到相关政府、部门及船方,提醒做好预防工作;二是及时协调三峡翻坝转运指挥部,下泄流量达3.5万立方米/每秒时,开通三峡坝区专用公路,应急转运滚装车辆(旅客转运因船闸检修已于12日启动);三是紧急报告长江航务管理局,请求启动长江全线联动机制,以减少船舶在三峡大坝上下游过多积压。若流量如期而至,三峡船闸将按照相关调度规程的要求,在4.5万立方米/每秒时停止通航,并提前下放叠梁门和事故检修门,对船闸上游进行封堵,以提高挡水高度,保护一闸首人字门。葛洲坝已做好三江、大江泄洪的准备,一号闸在3.5万立方米/每秒时停航,二、三号船闸在5.67万立方米/每秒时停航,停航前也将下放相关检修门挡水,确保船闸设施安全。
假的
背斜
向斜处的岩石和背斜处的岩石,其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更坚硬的问版题,打个比方—权—一大块石头和一小快石头,何者坚硬?
背斜顶部多裂缝,容易被风化侵蚀,这个是没问题的,但不影响其基础的坚固程度。无论是背斜还是向斜,对于建坝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水坝的寿命是短暂的,和地质作用的时间相比较,太微不足道了。因此除非是断层地带不适合建坝之外,其它不用考虑。
这是谣言,经过我们国家的具体勘测,证明没有变形。
近日,一则“三峡大坝已变回形,决堤在即”的言论流传答于社交网络。在三峡集团给出详实监测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高分六号卫星图像予以数次辟谣后,上述言论仍在发酵。与“三峡大坝变形”图组合出现的,还有一张宜昌交旅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7月5日发布的“三峡大瀑布景区暂停接待游客的通知”。
上述谣言从很多角度来看都站不住脚。澎湃新闻邀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为此撰文,剖析了“三峡大坝变形”谣言中的伪科学,同时解释了何为“坝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
在压力作用下绝对不产生任何变形的工程结构,几乎不存在。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称为弹性。超高层建筑在大风中的“摇摆”就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根据应力应变三阶段,未裂阶段为弹性变形、裂缝阶段混凝土呈塑性变形分布、破坏阶段塑性变形极限。
大家都知道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可能不太了解三峡的水库和大坝。为什么“水库再大”、”水坝再高“,只要建在国外都是安全的,但只要建在中国,就一定要出大问题?造谣者的逻辑矛盾昭然若揭。
所以大家不要相信谣言。
三峡大坝是我国最大的大坝,大坝总长度为2308米,高度为185米,相当于60层楼高,可以储存约393亿立方米水量。三峡大坝所生产的电量,可以供我国6000人使用。
然而这样一座超级工程,有可能会被超历史大洪水冲垮吗?
三峡大坝的设计
想要看三峡大坝有没有可能被超历史洪水冲垮,我们首先要看它的设计结构。
三峡大坝是一座混凝土超重力大坝,在修建大坝时,共使用了2千8百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相当于把直径1米的混凝土实心管道绕地球赤道一圈。
但是使用混凝土作为大坝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混凝土的材料是水泥、水和骨粉等材料,然而水泥遇到水时,会向外散发热量。此时会导致生产出的混凝土外部温度已经冷却,但内部的温度仍旧很高,当内部高温的混凝土向外散发热量时,会导致大坝的外部出现裂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时,人们是将大坝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等每一块混凝土干掉后再用混凝土将它们产生的缝隙组装在一起。
而修建胡佛大坝时,设计师采用了用水冷却的方法,在大坝内部修建了许多管道,让低温的水流经大坝内部,当大坝修建完成之后,再用水泥浇灌到这些管道内,就可以保证大坝不会出现裂缝。
我国的三峡大坝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而是先冷却了骨料、建材和砂石,然后再将水泥放进去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放入了大量的冰块降温。
除此之外,在修建过程中,大坝还用到了喷雾车,不断向工地喷洒水雾。这是因为水雾能够减少太阳光线直射到建材上,从而使材料温度上升较慢。
当大坝内外温度一致时,此时大坝的强度就能够支撑起洪水的冲洗,而不会被洪水冲击后散架。
大坝如何拦截超大洪水
虽然大坝设计的高度非常高,但如果遇到千年甚至万年一遇的大洪水时,也有可能会淹没大坝,那此时大坝有可能会被冲毁吗?
事实上,真的有大坝被洪水淹没后被冲毁了。
18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遭遇特大暴雨,暴雨持续了24小时左右,此时大坝的水位已经达到了大坝的坝顶。很快,大坝已经无法拦截洪水,此时洪水漫过大坝,朝着下游流去。
而在此时,大坝被冲垮了,水库内的水在45分钟内就排出了2千万吨,瞬间淹没了下游的小镇,导致当地2209人遇难。
之所以洪水漫过坝顶之后会冲毁大坝,是因为大坝的高度非常高,当坝顶的水流从高处向下流去时,此时会积攒非常多的势能,使水流能够冲毁大坝前面的地基,当水坝失去基底时,此时大坝就会向前倾倒,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面倒塌。
为了避免这个灾难再次出现,后来人们在修建大坝时,会在大坝前修建一个斜坡,并且在斜坡的前面增加一个挡板一样的东西。
此时,当坝顶的水流向下流淌时,水会顺着斜坡流下,在遇到挡板后会形成翻滚的漩涡消耗了水的势能,这样即使水再落下,能量也不高,不会破坏大坝的基底了。
我国三峡也是如此,三峡大坝的泄洪口有一个类似于挡板一样的东西。当三峡大坝需要开闸泄洪时,此时工程师们会打开相应的闸门,水流会顺着泄洪口倾泻而下,然后遇到挡板一样的斜坡时,会向上形成喷射,并在空中形成一个个小水珠,使得水势能减少,不会破坏坝底。
如果三峡遭遇超大洪水,并且洪水漫过大坝顶部时,此时漫过顶部的水流也会通过这样的设计流入到下游,不会冲垮大坝。
不过要注意的是,三峡大坝的设计是按照当地历史上最大洪水量来设计,并且超过了历史最大洪水量。所以三峡大坝能够遇到超过大坝坝顶的洪水几乎不可能,但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冲垮大坝。
我国被称之为“基建狂魔”,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座座像三峡大坝这样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超级工程。也有一批精益求精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工程时严格把关。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超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故选C.
深入理解这句来话至少能看出这句话释自放出如下信号:
1.无结构性裂缝等于大坝还是有裂缝。
2.可能国产超声波探伤仪质量不过关。
3.在中国被称为专家的人等同于狗屁,做出的任何鉴定结论都是为金钱和领导服务的。
4.都江堰什么的在三峡大坝面前都是浮云,三峡大坝能抵抗8级地震,能一万年不倒。
5.说这句话的人极尽奉承拍马之本能。
6.听这句话的人好大喜功。
7.修坝不溃修桥不塌,符合常理在中国就是最大的奇迹。
大家还能看出什么问题欢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