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屈服点是形变阶段最大应力处的点。
当材料所受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一个值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
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没法恢复,这个压强叫做屈服强度。如低碳钢的屈服极限为207MPa,当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会产生永久变形,小于这个的,零件还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与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0.2%的原始标距)时的应力。
(1)屈服点扩展资料:
屈服点性能要求:
1、抗震用低屈服点钢的力学性能除要求具有低且稳定的屈服强度之外,还要求有尽可能低的屈强比、尽可能高的伸长率和冲击轫性。表10-2为国内某厂低屈服点钢的力学性能,表10-3为新日铁低屈服点钢的力学性能。
2、除力学性能之外,抗震用低屈服点钢还要求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以拉压滞回曲线表示的屈服支撑性能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3、为了降低钢的屈服强度,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减弱各种强化因素的影响,如通过调整工艺使得晶粒粗化,以减轻晶界强化的作用;采取低碳、超低碳或接近工业纯铁的成分设计路线,获得较软的单一的铁素体组织,避免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
45号钢属于调质钢,那么它就有会有在不同的条件下的不同的屈服点。
即是说在退火状态;正回火状态,调质状答态下各有不同的屈服强度。所以说在说明强度后至少你需要知道应该进行什么热处理工艺能达到此要求。并不是说是偏差所致,而是处理方式不同所致。
试样开始屈服时对应的应力称为上屈服点载荷首次降低的最低载荷或不变载荷称为下屈服点,试样继续伸长,应力保持为定值或有微小的波动,在拉伸曲线上出现一个应力平台区,试样在此恒定应力下的伸长称为屈服伸长。
屈服点(yield point)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版,而钢权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σs =Ps/Fo(MPa),MPa称为兆帕等于N(牛顿)/mm2,(MPa=10^6(10的6次方)Pa,Pa:
帕斯卡=N/m2)2.屈服强度(σ0.2)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σ0.2 。
屈服点又称“屈服极限”或“流动极限”。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开始产生显著塑性回变形时的最小应力答值,通常以符号σ表示;对屈服点不明显的材料,工程上常规定以产生塑性应变达0.2%时的应力值作为材料的名义屈服点,以符号σ02表示。材料的屈服点是通过某截面直杆拉伸试验测定的。塑性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常根据屈服点来确定许用应力。
(σs)
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专时的应力,属称屈服点。若力发生下降时,则应区分上、下屈服点。屈服点的单位为N/mm2(MPa)。 (σsu)
----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产生原因为开始塑性变形时,位错密度较低,位错运动需要在较大应力下发生; (σsl)
----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Fs--试样拉伸过程中屈服力(恒定),N(牛顿);
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屈服极限为下屈服点的抄强度。屈服极限是一种工程上的规范定义。
屈服点: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屈服极限:也称流动极限。材料受外力到一定限度时,即使不增加负荷它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屈服点(σs)
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屈服点。若力发生下降时,则应区分上、下屈服点。屈服点的单位为N/mm2(MPa)。
影响很大,抄钢筋如果有明显的屈服点,在实际使用中,如若构件承受了过强的力的作用,钢筋砼里面的钢筋会先发生弹性应变,而构件会受的明显破坏,而后,构件的破坏会暂时停止,因为达到了钢筋的屈服点强度,从现在开始,钢筋会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但钢筋的抗拉性能也大幅度提高了,所以破坏会暂时停止,这样就给使用建筑的人以逃生的时间。如若采用材料实验时没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它的实验抗拉强度是特别大的,但破坏前没有征兆,所以这种钢筋是不允许在钢筋砼结构中使用的。事实上,钢筋商人有时会用低标号钢筋张拉后冒充高标号钢筋出售,使用这种钢筋,很危险。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回塑性变答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
有些钢材(如高碳钢)无明显的屈服现象,通常以发生微量的塑性变形(0.2%)时的应力作为该钢材的屈服强度,称为条件屈服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