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来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点,地震影响不一样,即地震烈度不一样。地震烈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相反则越小。
不知你问的是哪一个呢? 希望可以帮到你。
抗震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是专设计部门依据国属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一,一般建筑属于丙类建筑,而丙类建筑只要求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一般来说也就是6度左右;
二,参考资料: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
廖河山说来,建筑物的自抗震设防是根据地震的烈度来设定的。7度是什么概念呢?“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其震中位置的烈度为11度。”廖河山作了一个直观的对比,“地震中最高的烈度是12度。”
“设防等级定为7度意味着,当地震烈度为6度时,房屋不会出现损坏;烈度为7度时,房屋可能出现轻微损坏,但可以修复;烈度为8度时,虽然房屋损坏会较大,但能保证房屋不倒塌,减少人员伤亡。”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以下城镇均为这个标准 南通 (2个市辖区回),无锡答 (6个市辖区),苏州 (6个市辖区),通州,宜兴,江阴,洪泽,金湖,建湖,常熟,吴江,靖江,泰兴,张家港,海门,启东,高淳,丰县。响水,滨海,阜宁,宝应,金湖。第三组:灌南,涟水,楚州。
抗震等级:是设copy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但还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两者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只与地点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对于框架结构,(丙类建筑直接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
当设防烈度为6度时,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四级,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三级;
当设防烈度为7度时,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三级,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二级;
当设防烈度为8度时,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二级,高度>30m时抗震等级采用一级;
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抗震等级采用一级。
(其他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的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3.0.1.1 社会影响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
3.0.1.4 结构本身的抗震潜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
3.0.1.5 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
3.0.1.6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后产生后果及影响不同,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3.0.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 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 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可不降低。
3 .0.3.5 本标准仅列出部分行业的甲、乙类建筑和少数丙类建筑;丁类建筑按本标准第3.0.2.4款的规定确定;除甲、乙、丁类以外,本标准末列出的宜划为丙类建筑。
1.地震烈抄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有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就是常说的版抗震烈度。
根据地震影响权结果的大小和建筑重要性程度,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特殊设防(甲类),重点设防(乙类),标准设防(丙类),适度设防(丁类)。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叫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一般有6,7,8,9四个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叫抗震等级。分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1],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一般情版况下权取基本烈度。但还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
参考资料:http://ke.网络.com/link?url=_d-Yi6hTDID3kO4I2mN4hX_83j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