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1)地质构造扩展资料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块的运动是该地区各部分运动的力源。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力源不尽相同,各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也不相同。区域地壳结构和受力状态,控制该区地壳形变特征。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场作用在地质体的构造面上,使地质体的形变态势、规模,在同一结构面上出现不同时期的力学性质的叠加。结构面力学性质的改变,对地下水循环条件和岩溶系统发育影响很大。在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具有多期次特征,随主应力方向的改变形成形式多样的构造变形特征(表2-5)。
表2-5 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壳隆升、岩层褶皱、断裂,为岩溶的发育、演化奠定了基础条件。地壳隆升一方面使碳酸盐岩地块裸露地表或者碳酸盐岩地层上覆盖层剥蚀,碳酸盐岩地层处于开放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密切作用的岩溶系统,沉积的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岩溶化;另一方面,地壳的升降控制水流循环运移和排泄基准面及岩溶发育的深度。地质构造对表层岩溶带发育亦有一定的影响,构造作用发育地段,岩石的构造裂隙一般均较发育,为降水向表层岩体中渗透提供了入渗通道。因此,构造发育地段,表层岩溶带岩溶化程度较高。
(一)构造演化决定了岩溶发育环境
塔北隆起及其阿克库勒凸起地区的构造演化,突出表现在加里东中期形成隆起雏形,期间产生了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晚奥陶世末、志留纪末等多个活动阶段,构造运动主要以小幅度的升降为特征,沉积间断的上下地层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海西期是阿克库勒凸起成型期,由于构造动力来自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及西北部的构造碰撞,晚泥盆世末、二叠纪末,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以形成大型褶断构造、整体大幅升降、角度不整合为特征,是造成阿克库勒凸起大规模、强烈岩溶作用的构造期。印支期及期后的构造运动,对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发展起到加强或定型作用,岩溶系统的改造处于埋藏条件之下。
(二)构造格局控制了岩溶分布
在岩溶系统中,褶断构造造成岩层张裂,利于水流循环和运移。当具有溶蚀能力的入渗水,通过水岩作用,溶质迁移,构造缝隙转变成溶蚀缝洞。自加里东运动晚期直至海西运动早期,昆仑洋及天山洋曾发生过多次开合运动,是塔河地区奥陶系褶皱、断层、裂隙的重要发育期。受SN方向的挤压应力影响,与褶皱轴向伴生的一系列NE、NNE向压扭性纵向断裂和裂隙强化,NW向张扭性断裂发生并错开上述纵断裂,同方向的NW向组横张缝广泛发育于本区中西部;近SN向组与近EW向组共轭剪切缝进一步发展并追踪发育近EW—NWW向压扭性主断裂;同时产生的短轴背斜,其轴向也多以NE向、NW向和近SN向为主。背斜轴部岩溶发育最强,洞穴规模大,风化壳的厚度也大;区内的大型岩溶系统都与该古岩溶发育条件有关。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被划分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170]:即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温州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的次级构造单元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内的温州—泰顺断坳。
温州地区的火山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的出露面积占该区面积的80%左右。火山岩和花岗岩均属刚性岩石,它们在地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而褶皱则表现出平缓状态并且不发育。区域内深、大断裂分布如图2.1所示[171]。
图2.1 浙江省区域构造位置图[171]
2.1.1.1 温州—镇海大断裂
该断裂总体走向为北东 25°,自黄岩县长潭水库往北经临海、宁海、镇海而潜没于灰鳖洋水域之下,这一段地表断裂十分醒目。该断裂直接控制宁波、宁海、临海以及宁溪等白垩纪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断裂可能形成于燕山中晚期。
2.1.1.2 淳安—温州大断裂
该大断裂斜贯浙江中部,呈310°~320°方向延伸,西北起淳安洪家附近,往南东经兰溪、金华至温州,全长约300 km。该大断裂形成于燕山期,断裂性质曾多次转化。
2.1.1.3 泰顺—黄岩大断裂
该大断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呈北东向展布,由泰顺往北东经永嘉、黄岩直抵三门湾,省内长约260 km。地表为断续出露的北东向断裂,一般长达20~30 km。断裂发育在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中,燕山晚期的岩体常被其切割。断裂东侧以频繁跳动的强磁场为特征,西侧以平静的磁场为背景,两者分界明显。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挤压造山阶段。这时的构造环境与美国西部弧后压缩区的情况十分类似,即由岩石圈板块应力传递而形成的构造现象。由于基底块体压缩使上覆盖层产生“断褶隆起”。在隆起的顶部断裂发育,块体破碎,剥蚀严重。但由于基底硬化程度和盖层沉积厚度差异,特别是不同地点受力大小、方向的不同,变形特点因地而异。这次构造作用在太行山区发育了北北东向雁列褶皱带,华北裂谷带内主要形成了北东向的右行雁列短轴背斜和大型向斜。总体而言,太行山区褶皱的发育强度由北向南有减弱的趋势,至太行南缘地区褶皱两翼地层倾角一般不超过15°,褶皱断面形态极为宽缓。
云台山地质公园位于区域上任村-上八里复式背斜的西翼,任村-上八里复背斜南端抬升幅度较大,轴向10°N~15°E,微向北倾伏,两翼为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的盖层沉积岩系,岩石倾向东或西,倾角5°~15°。区内地层总体倾角平缓,多表现为舒缓波状起伏。
2.断裂构造
区域上的深大断裂构造宏观上分为两组:一组位于华北裂谷西侧,另一组位于裂谷转换带北缘(图2-1)。华北裂谷西侧断裂带包括任村-西平罗大断裂,青羊口大断裂及邢台-安阳-新乡深大断裂等。其走向为北北东,构成华北裂谷带与太行山隆起带的分界线。该断裂带于中生代生成,初期表现为逆断层性质。到古近纪的伸展作用使其重新开裂活动,从而形成上盘向下滑动的正断层,一般落差1500~2000m,最大落差达5000~6000m,沿断裂带有新生代玄武岩喷发。
裂谷转换带北缘的断裂带,以焦作-商丘深断裂带为代表。焦作一带走向近于东西,新乡以东偏转为北西-南东向,断面南倾,为一南盘下降的高角度正断层。该断裂带垂直落差西部小,东部大,一般为1000~2000m,最大可达6000m。东段分布有喜马拉雅期玄武岩、安山岩及酸性火山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与辉长岩,为一条长期活动的切壳断裂。
3.不整合界面
不整合界面是区域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之一,它表示一个地区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沉积间断和生物演化上的不连续,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反映。其中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上、下两套岩层间不仅有明显的沉积间断,而且两套岩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反映出这一地区在下伏岩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且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形已经使得下伏岩层的产状产生掀斜和褶皱。云台山地区发育的不整合界面主要有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太古宇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图2-2),寒武系与云梦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中奥陶统与寒武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
4.典型构造变形形迹
(1)断层
按断层走向云台山公园区共有4组断层,各组断层的走向也有一些差异。如第一组为南北向断层,也有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第二组为东西向断层,也有东西向、北东东向与北西西向;第三组为北东向断层;第四组为北西向断层。
图2-1 云台山及周边地区断裂构造略图
图2-2 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Pt2y)与太古宇(Ar)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云台山园区红石峡)
南北向断层组:南北向断层在青天河一带及老潭沟等地较发育,但往往不形成连续的“大”断层,多表现为小而密集的“断层带”。
云台天瀑断层:分布于老潭沟一带,形成平行展布的一组断层,各断层走向均为南北向,断面垂直平整,两侧地层被错断,西盘上升、东盘下降,落差一般小于10 m。云台天瀑崖即由保存完整的断层崖构成(图2-3)。
图2-3 云台天瀑断层
青天河断层:青天河一带虽无贯通性较好、规模较大的断层,但青天河峡谷的发育显然受南北向断层控制,由于一系列断距不大的断层的共同作用,使沟谷两壁地层被明显错断,并被水流沿断层侵蚀形成深切河谷。
北北东向断层:在峰林峡一带表现较为特征,也有一系列小断层共同组成北北东向延伸的“断裂带”,控制着峰林峡的总体延伸方向。沟谷两壁地层错断明显。
东西向断层组:主要分布于北部的中山区和西部山前地带。断层特征基本相同,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向南陡倾,南盘下降、北盘上升,为正断层。主要有盘古寺断层、凤凰岭断层、黑龙王庙断层等。
盘古寺断层:展布于园区南部,为焦作-商丘断裂带在本区的表现,为隐伏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60°~70°,断距可达1500m。该断层南盘下降、北盘上升,构成山地与平原的分界。
凤凰岭断层:展布于园区南部,为盘古寺断层的次级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60°~80°,由一系列正断层组成,东段为隐伏断层,最大断距260m。
黑龙王庙断层:展布于园区北东部,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断层走向为向南凸的弧形,断面微向南倾,倾角近直立,为南盘下降、北盘上升的正断层。北盘出露蓟县系云梦山组,南盘为中上奥陶统马家沟组(图2-4),落差200~700m。
在断层南盘还发育一系列向南陡倾的次级断层,组成阶梯状断层组。
除上述较大断层外,在其他地段,尤其是园区南部还有较多规模较小的近东西向断层发育。由于它们明显受焦作-商丘断裂带的影响,多表现为南盘下降的正断层,结果造成北高南低的坡状地形。
北东向断层组和北西向断层组:在园区内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中低山与丘陵区,形成北西高、南东低的阶梯状下降的地貌特点。该组断层数量众多,发育密集,总体走向为北东向,但多数断层呈舒缓波状弯曲,且弧顶向北西凸出;断层倾向既有南东、也有北西,剖面上构成“Y”字形组合,南东倾者为主断层,北西倾者为次级派生断层。倾角一股为60°~70°,均为上盘下降的正断层。在这一区域地层倾角一般为20°左右。
图2-4 黑龙王庙断层
(2)张裂带
为多方向密集小断裂的综合表现。地质上的断层效应是被密集的小断裂分割的岩块(体)沿断裂面发生伸展性崩塌、垮塌和滑塌,共同组成宏观张裂带(图2-5),同时因为不同方向的断裂在不同地段发育强度的差异,张裂带也在不同区段表现为不同的延伸方向。这种宏观张裂带主导着园区内峡谷的形成与展布。
图2-5 地层沿断裂滑塌(潭瀑峡)
(3)破劈理带和密集节理带
破劈理带和密集节理带的区域分布特征是不均匀的,其发育受三方面因素制约:其一,在太行山隆起、华北裂谷带和裂谷转换带相对升降过程中应力传导的不均一;其二,断裂作用影响;其三,由于基底顶面的凹、凸不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在适当地段形成了不均匀分布的破劈理带和密集节理带。该带大体有三种分布形式,第一种为独立发育(图2-6);第二种临近断层或与断层有一定距离发育,其产状基本与断层一致(图2-7);第三种在断层端部沿走向方向延伸,为断层夭折端的表现。
图2-6 独立发育的劈理带(红石峡)
图2-7 断层旁侧的劈理带(红石峡)
它们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或直接崩塌、垮塌和滑塌形成长墙等;或为水流的追踪切割创造构造脆弱带,形成深切河谷,如子房湖河谷等。
(4)区域性节理
园区内的区域性节理主要有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其中以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最发育,近垂直相交。在红石峡,其中一组走向355°左右,另一组走向100°左右(图2-8),节理间距5~10cm。在小寨沟,一组走向355°左右,另一组走向100°左右(图2-9),节理间距10~15cm。两组节理面都很平直,延展性好,大体形成棋盘格式节理组合,在园区广泛发育。对云台地貌的控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桌状山;第二阶段在沟谷两壁造成边缘呈不平直的犬齿状;第三阶段因下部蚀空造成岩块由下而上坠落形成瓮谷。
图2-8 红石峡节理统计极点图(a)和节理走向玫瑰花图(b)(统计节理数量56条)
图2-9 小寨沟节理统计极点图(a)和节理走向玫瑰花图(b)(统计节理数量48条)
中文名称:地质构造
英文名称:geological
structure
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版形迹。反映了权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太古宙陆核及构造-热事件信息
研究区有确切证据的始太古代地质体出露于阿尔金带,位于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以北,称阿北陆块。其中的古老变质地质体宽数千米,东西向条带状展布在阿尔金北缘,向北大部分被沙漠覆盖,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紫苏花岗片麻岩为主)、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原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科马提岩(孙勇,1992)。其中的花岗片麻岩曾获3605 ± 43 Ma的锆石U-Pb年龄(陆松年,2002),反映残存有始太古代地壳。此外尚有大量的新太古-古元代高级变质岩,其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940~2935 Ma(西北地层清理,1998),麻粒岩Sm-Na等时线年龄为2789.5 Ma(车自成,1995),锆石U- Pb 年龄为 2589.3 Ma(王云山,1987),斜长角闪岩同位素年龄为2462.5~2548 Ma(新疆地质志,1993),该组年龄反映阿北主体为一套新太古-古元古代变质杂岩。
阿北地块麻粒岩、角闪岩Nd同位素εNd(t)值均小于零,介于-3.77~-3.75之间,具有异常地幔源特征(车自成,1995),反映其与εNd(t)为低正值的同时代的敦煌岩群及库鲁克塔格岩群变质杂岩具明显的差异。
在东昆北祁漫塔格山辉长岩中获3383 Ma、斜长角闪岩获2753 Ma钕模式年龄(1∶25万库朗米其提幅),显示东昆北有太古宙陆壳存在的信息。东昆中小庙岩群碎屑锆石有3206 ± 14 Ma的207Pb/206Pb年龄信息(1∶25万阿拉克湖幅),显示小庙岩群的源区同样存在着太古宙陆壳。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克里阳也发现有中、新太古代的古老变质侵入体,赫罗斯斯坦岩群的古侵入体获得2977 ± 140 Ma的岩浆结晶年龄(肖序常,2003,未刊)。阿喀孜岩体中曾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261 ± 75 Ma(许荣华等,1992)。
以上资料信息均反映中国西部的前寒武纪地体中存在始太古代的地壳。
根据陆松年等的研究,该区从3.6~2.6Ga(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先后有三次规模不等的大陆地壳生长过程,同时存在新太古代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浆的侵入,反映在初始陆核生长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壳拼贴积累作用。
2.构造变形
因后期构造的改造、叠加作用,该阶段的构造变形保留零星,由于测试技术的局限,该阶段变形年龄的确定受到一定限制,归入该阶段的变形遗迹主要通过地质分析确定。变形地质体有阿尔金山的阿尔金岩群及古元古代的变质侵入体、昆仑山地区的白沙河岩群(图2-7),其中区域片麻理应该是该期构造的产物。
图2-7 西金乌兰断裂-阿尔喀山-库朗米其提花土沟剖面
(1)阿尔金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阿尔金岩群,属层状无序的韧变地层体,原始层理受多期构造置换丧失殆尽,区域变形主体面理是透入性片麻理和片理及同构造分泌脉。区内阿尔金岩群呈岩片、岩块被后期的韧性剪切带及脆韧性断裂所围限和包绕,形成区域性强变形带与弱构造域间互发育的构造网结。其中弱变形域残块内部保留以片麻理为形变面,发育深层次塑性流变褶皱;同构造分泌脉W-N-I型露头尺度的无根柔流褶皱,反映深层次的塑性流动构造。由于后期构造的改造作用,片麻理在不同地区产状不同。
(2)古变质侵入体变形特征
变质侵入体普遍发育区域性透入性片理或糜棱面理,使古侵入体普遍糜棱岩化,形成以眼球状长石为碎斑的糜棱岩,在强变形带中,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微观基质矿物细径化及动态结晶作用强烈,其中石英多已动态重结晶,并偶见残斑被塑性拉长成眼球状或形成石英拔丝。长石普遍细颈化和边界不规则港湾状分布的细粒长石集合体,形成边缘粒化结构,强变形带中心则有长石的晶格位错形成的膝折构造,条纹长石断续书斜,共轭或雾状,以及钾、钠长石固溶体定向分解的剪切压溶结构。
(3)白沙河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主要发育在昆中微陆块,昆北零星出露,属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内部面理置换非常强烈,S0已不复存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变粒岩多组面理共存,区域一般均以具透入性的韧性剪切流动变形面为主导面理。其中的片麻理构造应该是早期变形的产物。
川滇藏来交界处最显著的地质构造是攀西自大裂谷
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简称构造。
它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有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之分。
原生构造指岩石或岩层受内力或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原始状态和面貌,如层理(沉积岩中的成层构造)等。
次生结构指各原生结构的变形和变位,如次生的褶皱、断层、裂谷、俯冲带等。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如矿物晶粒的变形等。
受测试手段的限制及后期构造变形的叠加和强烈改造,前寒武纪变形时代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在对变形构造特征论述中测试数据有限,有部分是合理的推断。
1.阿尔金地区变形特征
变形地质体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及青白口系,属阿尔金造山带结晶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按照区域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图3-4)可分为:高绿片岩相长城系变形区;低绿片岩相蓟县系-青白口系变形区。
长城系变形特征 长城系为一套高绿片岩相副变质岩系,其构造变形是以S0为变形面的顺层掩卧褶皱,在弱变形域中有残留,顺层掩卧褶皱的轴面为S1面理;露头尺度控制岩性成分层。S2叠加在顺层流变掩卧褶皱层(层状无序)之上,为区域透入性片理,是长城系的主导面理,理顺、归并和改造了S1面理,使绝大多数以S0为变形面的顶厚流变褶皱、无根褶皱的轴面平行于S2面理,即S1平行S2,S1顶厚流变褶皱顶端常被顺层剪切带截切,并见同构造分泌脉的贯入。S2片理产状南倾为主,倾角40°~82°。在其强变形带(区)中,早期面理被彻底置换,同构造变质矿物平行S2片理定向排列。由S2构成的韧性剪切带呈网结状将长城系变形体切割成不同构造岩片,在区域上呈北东向菱形块体被韧性剪切带包绕,剪切带内发育不同类型的糜棱岩、方解石、石英脉体,其旁侧构造指示为左行走滑。
图3-4 普尔错-胜利达坂昆仑-于田剖面
图例同图2-7
蓟县系-青白口系变形特征 其典型构造样式以填图尺度的等厚褶皱为特征,分布于阿中地块北部。以S0为变形面,形成线状等厚的背、向斜构造,褶皱轴线总体走向北东东,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南部为对称宽缓褶皱、发育间隔状轴面劈理,北部背斜南翼缓(35°~55°)、北翼陡(60°~78°),向斜则相反,呈水平斜歪褶皱。靠近变形地层体底部,剪切滑脱带形成南倾北倒的倒转褶皱,直至轴面向南缓倾的同斜-平卧褶皱。上述褶皱翼部多发育露头尺度,伴生层间牵引褶皱,顺层剪切劈理。变形区南部,地层变形明显增强,变形层次趋深,一般在能干岩层(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变基性火山岩)区,褶皱形态呈两翼长短不齐的不对称斜歪褶皱;能干岩层与软弱层相间地区,能干层发育成不对称非圆柱状褶皱和膝折状褶皱,软弱层顺层片理化,发育紧闭-同斜褶皱,并形成一些同构造分泌脉,呈黏滞型石香肠或残存的钩状褶皱存在于片理间。以软弱岩层为主区段,所夹的能干性岩层表现为横向置换,发育断续的、形态不对称的N型和S型褶皱。
2.昆仑山地区变形特征
变形地质体有白沙河岩群、小庙岩群、苦海岩群及万宝沟岩群,构造形迹表现为北西南东向或北西西-南东东向构造片麻理或片理、透入性的韧性剪切及相关的剪切褶皱(见图2-7)。
白沙河岩群晋宁期变形遗迹 叠加于白沙河岩群片麻理上的片理、韧性剪切带是该期变形的产物。韧性剪切带中糜棱面理发育,糜棱面理在不同区段产状略有变化,东部一般与构造片麻理平行,产状20°~60°∠60°~80°,面理上拉伸线理近水平,产状295°∠5°。宏观韧性剪切构造常见眼球状、透镜状、扁豆状的长石单晶和长英质集合体,被外围的构造面理包绕定向排列。不对称眼球体及S-C组构显示平面右旋韧性剪切。显微尺度的长石石英集合体显示σ型碎斑系、石英颗粒核幔结构、云母扭折弯曲发育。在中西部,糜棱面理主体产状4°~10°∠70°~85°,糜棱面理上的矿物拉伸线理295°∠35°。花岗质片麻岩中浅色长英质脉体发育塑形流变褶皱,变形过程中有钾质的带入,常形成钾长石眼球体,片柱状矿物多数平行流变面理排列,石英晶内塑性变形、核幔结构、拔丝结构常见,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边界多呈锯齿状。不对称长英质眼球体、碎斑系及S-C构造岩,总体剪切流动方向为右行。1∶25万阿拉克湖幅对白沙河岩群拉忍沟北西西-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试,其中两件构造片麻岩样品获得Pb-Pb年龄811~776 Ma,可大体代表该期变形的时间。
苦海岩群晋宁期变形特征 东昆仑南部苦海岩群该期变形是叠加在早期片麻理、片理和塑性流褶皱之上的区域性片麻理、水平分层韧性剪切带和伴生的顺层掩卧褶皱等。顺层面理置换和透入性韧性剪切带是主体构造样式。沿顺层韧性剪切带发育不同类型糜棱岩带。在以长英质为主体的高级变质岩区,发育花岗质、长英质片麻状糜棱岩、眼球状糜棱岩,眼球体的不对称形态组构显示总体为右旋平移韧性剪切,即平面上的右行走滑,剖面上的韧性逆冲。在大理岩层区,发育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定向流动构造平行片麻理,一些粗粒方解石、辉石、闪石等矿物构成残斑,并发育方解石的e双晶,沿片麻理面上发育矿物拉伸线理,显示片麻理既是变质作用产物,也是变形作用形成的面理,记录了顺层片麻理的差异剪切运动的方向和强烈程度。区域上苦海岩群构造面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构造面理倾向南西,倾角50°~70°。在哈拉郭勒,产出于苦海岩群中的变质侵入体(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含钾长石斑晶的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及片麻状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为185°~225°∠60°~85°,较明显的截切了苦海岩群早期片麻理,说明苦海岩群有过两期变质变形。根据不对称眼球体的形态组构及眼球体的拖尾,判断东哈拉郭勒地区的苦海岩群有由南向北的韧性逆冲变形。苦海岩群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年代学研究,在可可晒尔沟一带的苦海岩群中发育北西-南东向韧性剪切系,在其中的含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颗粒锆石Pb-Pb年龄为706 ± 17 Ma,可能是晋宁期的构造热事件信息。苦海岩群中由深熔事件形成的眼球状钾长石集合体内所产岩浆锆石,获得SHRIMP U-Pb年龄1000 Ma和单颗粒锆石核部2400 Ma的年龄信息及422 Ma的边部新生环带年龄(1∶25万冬给措纳湖幅)。这些锆石Pb-Pb年龄,既反映了古元古代的成岩信息,也明确了存在深熔继承生长成因的环带。而1000~800 Ma的年龄信息,则可能反映四堡-晋宁期的构造热事件,也应是结晶基底的主(峰)期变形、变质时间,422 Ma的边部新生环带年龄是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
昆仑中、新元古代变质侵入体变形特征 昆仑中新元古代变质侵入体主要在昆中和昆北发育,早期变形是侵入岩结构-构造的改变,由块状向片麻状过渡,显示为深层次塑性剪切流变,形成新生片麻理。第二期变形,为侵入体的构造平行化和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老侵入体边界与副变质地层面理趋于平行,或形成似层状构造。东昆仑那陵格勒河古侵入体发育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剪切带走向北西,由花岗质糜棱岩系列组成,构造岩有糜棱岩化条带状黑云斜长构造片麻岩、眼球状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黑云钾长构造片麻岩、花岗质糜棱岩等,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糜棱状构造发育。构造面理走向北西西南东东,产状190°~210°∠50°~60°。结合糜棱面理产状和碎斑等运动学标志判断,该期韧性剪切带是由北向南的左旋逆冲。该剪切带被华力西早期岩体侵入,其变形特征有别于加里东期的韧性剪切带,结合区域古构造格局推断为晋宁期陆内俯冲-碰撞造山的变形。
此外,西昆仑长城-青白口系及古侵入体和东昆仑中、新元古代万宝沟岩群也遭受了晋宁期构造变形,共同特征是弱变形域残块中保留有片理和片麻理面和深层次塑性流变褶皱、同构造分泌脉的W→N→I型的露头尺度无根揉流褶皱。从弱变形域→强变形带,无根褶皱转折端形态,从W型→同斜紧闭N型→无根钩状逐渐消亡演变,反映剪切流变有递进变形和最终理顺平行化,逐渐被密集流劈理置换,形成从S-C型过渡为L-C型糜棱岩带的规律性。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拓展资料:
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参考资料:网络-地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