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发挥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
(1)植物配置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
2、重视植物多样性: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3、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才能达到比较好的设计效专果。
1、仿—属—仿生原则
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
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样性要求。
3、位——生态位原则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
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5、适——适地适树原则
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不仅起到导游的作用,而且人行道中产生动态的连续构图,将三维空间向四维空间发展,好的园路本身便是园林景色。“曲径通幽处”,“幽”的意境靠植物来营造。《汉书》中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就知道道路的植物配置了。园路按其性质和功能,一般分为主路、径路和小路。植物与之有相应的配置方法。
一主路的植物配置
主路是指从园林入口通向全园各景区中心、各主要广场、主要建筑、主要景点及管理区的道路。因游人量大,必要时还要通行少量管理车,所以其宽度以4~6米为宜。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形成树木交冠的庇荫效果,对平坦笔直的主路,常用规则式配植,便于设置对景,构成一点透视。而对蜿蜒曲折的主路,则宜以自然式配植,使之有疏密、高低、挡敞等变化,利用道路的转折、树干的姿态、树冠的高度将远景拉入道路上来。园路旁的树种应选择主干优美、树冠浓密、高低适度,能起画框作用的树种。如无患子、乌桕、香樟、合欢、马尾松等。按树种配植多寡,可分为以下三类:
1.单个树种的配置
按某一树种的特性营造具有个性的园林绿化风格,表现某一季节的特色。如苏州虎丘后山的香樟路,浓荫蔽日,清香袭人,暑气顿消。再如浙江林学院网球场旁的无患子路,秋天叶黄,金黄如染彩图15。
2.两个树种的配置
利用两个树种在形态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差异,或高大低矮错落,或针叶阔叶对比,产生丰富生动、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如杭州白堤上桃柳相间,“桃红已露面,柳绿未成荫”好个江南早春图。又如杭州孤山山脊主路西段,在陡坡的路北植高约8米的马尾松,在路南的石坡上种高约3米的观音竹,因地制宜,高低参差,疏密有致。且松竹为“岁寒二友”,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多个树种的配置
对过长的主路应按不同的路段配置以不同的树种,使之丰富变化,但在一段中树种不宜过多过杂,在丰富多彩中保持统一和谐。或以某一树种为主,间以其他树种,统一中求变化。如云栖竹径,长达800余米的风景路以竹子为主,在“万竿绿竹影参天”的主调下,每隔50~100米配植一二棵高大的枫香,在三聚亭旁又植以桃花,这样不仅“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而且时有高大的枫香耸然而起,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或在不同树种中某一树种不断连续出现,犹如音乐中的主旋律重复回荡。如杭州花港观鱼主路,大草坪一段植以广玉兰和雪松,往西改为紫薇、麻叶绣球和山茶,而广玉兰又反复出现,成为此路的主要树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径路的植物配置
径路是主路的辅助道路,分散在各区范围内,连接各景区内的景点,通向各主要建筑,一般宽2~4米。径路可运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产生不同趣味的园林意境。
1.野趣之路
在人流稀少幽静自然的环境之中,园路适宜配置树姿自然、体形高大的树种,间以山石、茅亭,产生“虽由人作,宛若天工”的自然效果。如杭州柳浪闻莺大草坪上,有一条小路穿过由枫杨、香樟和紫叶李等树种组成的自然式丛林,给人置身野外之感。
2.山道
在山中林间穿路,宁静幽深,极富山林之趣。如苏州虎丘山后从涌泉亭通向揽月轩的石路,沿坡而下,穿过郁茂的榉树林,幽邃深远。在平地造园,可通过降低路面、产生坡度、坡上种植高树的手法来创造出山林的效果。如杭州花港观鱼的密林区,在高差达2米的坡上植以枫香、麻栎、沙朴和刺槐等,郁闭幽深,园路完全成为密林中的小山道。
3.竹径
竹类植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植物区系的一个特色,常被应用到园林中来,竹径是常见的手法之一,“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深得人们的赞赏。苏州的虎丘,德清的莫干山,杭州的云栖都有竹径,尤其是云栖竹径,被立为新西湖十景之首,湖山第一景区。3米多宽的道路贯穿于高达20余米的毛竹林中,蜿蜒曲折长达800余米,沿途不仅翠竹摇曳、绿荫满地,而且地形起伏,溪涧涓流,亭榭古木布置,在整条径路上既有“万竿绿竹影参天”的深邃雅静,又有景观上的节奏变化,使游人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彩图16。
4.花径
在一定的道路空间里,全部以花的姿色来营造气氛,鲜花簇涌,艳丽强烈。对木本植物,要选择开花丰满,花形美丽,花色鲜明,或有香味,花期较长的树种,如玉兰、樱花、桃花和桂花等。青岛海洋大学内的樱花径,春暖花开,粉红花朵,一片烂漫彩图17。杭州植物园中的桃花径,芳菲妖艳,如入武陵津。对草本植物,可按季节变化递换。在密植的气氛中再衬以背景树,形成立体绿化。如杭州太子港公园入口右道旁植以伽蓝菜,红黄相间,衬以火棘绿屏,层次丰富。对一些以某种花卉命名的园林可专设花径,名符其实。如绍兴兰亭,沿途兰花,清香盈袖,回味无穷。
三小路的植物配置
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的各个角落,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宽度一般在1米左右。凡是林中所辟小路郁密度较高,有山林之趣。如杭州植物园百草园中的小路,穿越刺槐、广玉兰和山茶,形成的浓厚绿屏,不胜幽深。在一些人工造成的山石园林中常有石级坡道,饰以灌木等低矮植物,增加趣味。如花港观鱼通向牡丹亭的细卵石铺面的小路旁,书带草侵径,杜鹃低拂,白玉兰高耸,浓郁苍古.别具风味图27。
图27通向杭州花港观鱼牡丹之小路
1.使园林主题更突出
园林风景中有许多景,是以植物命题以建筑为标志的。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在这个风景点里,种植大量柳树以体现“柳浪”,但主景则是以“柳浪闻莺”碑亭和闻莺馆主体建筑作为标志。因此碑亭和闻莺馆的植物配置,就可以将柳浪闻莺这一主题突出,使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杭州平湖秋月一景,主题是赏月,就在主题建筑临水台榭周围植了丹桂和红枫,配以含笑、晚香玉等芳香植物。当花好月圆之际,月光下湖水荡漾,微风中花香阵阵,月好最宜秋的意境不点自明。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小岛上栽植柳树与桃树,桃柳报春信,点出知春之意。
杭州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种植杜鹃花,是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浓郁的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敬仰与哀思。左右各植一株红枫,花台边植以沿阶草,当杜鹃花期过时,也不致显得毫无景观可赏,这是借助植物加强主题含意的一种手法。
2.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
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比如杭州饭店由于体形过于高大,与秀丽的西湖不相协调,在建筑前种了4株高大的香樟,稍隐其庞大体形。
园林中有些服务性建筑,常利用植物来改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园林中厕所旁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3.丰富建筑的艺术构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配置得当,可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天主教堂前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
树叶的绿色,是调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丁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图17。
图17丁香花衬托于灰色墙前
4.赋予建筑物以时间与空间的季相感
建筑物是位置、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植物则是随季节而变,随年龄而异的生物。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不仅使园林建筑环境在春夏秋冬四季产生丰富多彩季相的变化,同时,植物的生长将原有的景观空间不断丰满扩张。如青岛博物馆内八角形石亭旁植以樱花与紫荆,春暖花开,将苍古的石亭打扮得绚丽多彩。岁月流逝,树木成长,园林景物比原先变得更为高旷苍古。如苏州天平山御碑亭旁古枫成林,秋深红遍,一派斑斓古艳气象图18。
图18苏州天平山御碑亭
国外园林植物配置同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迥然不同。国外园林植物配置代表性有:
一、西欧园林植物配置
西欧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或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16世纪意大利园林树木多以常绿树为主,沿着园路和园墙密植,并修剪成绿廊或绿墙,台地上还布满以黄杨或柏树修剪成一方块一方块的绿色植坛。18世纪以后的英国,出现以开阔的草地、自然栽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征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现代西欧各国,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又受都市生态的要求和影响,植物配置趋向于自然,并注意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植物选择上考虑经济效益和重视植物配置的视觉艺术效果。
二、日本庭园园林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式,但也注意修剪植物。树种选择以常绿树为多。尤其是松树,常常被修剪成一定形状,形成日本特有的风格,还创造了一种树木整形修剪的方法——“刈”;同时,比较重视秋色树种的配置,如成片栽植槭树林等。树丛的配置,往往采用三对一、二对一、五对一等方式,使游人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整个树丛的每株树木。在房屋旁,常种大叶的棕榈科植物和芭蕉等,以获得“听雨声”的园林意境。在瀑布的泷口常常配置若干乔木或灌木,把瀑布的一部分遮挡住,增加深度感。庭园中的地面也常以细草、小竹、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
三、俄国园林园林植物配置
俄罗斯比较重视植物配置,俄国园林学家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形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三种;将花形花序分为六类。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这要看游园的正门有多大啊,很多正门放雪松或者迎客松一类的内 答案补充 可以放雪松,雪容松通常都是左右各一棵栽种,而且雪松比较适合孤植,景观效果也不错 答案补充 圆柏油松吧,正门口植物配植不宜过多吧,在某些时候可以设置临时性的花坛等等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质地是园林植物给人的视觉感和触觉感,视觉感和触觉的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质感差异,因需取材,因景取材,做到景物相适,人物适宜。
园林植物的质地,可通过视觉观察,也可用触觉感赏。质感是指人对自然质地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质地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即质地是否粗糙、叶缘形态、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和植物的观赏距离等因素。植物的质地景观虽无色彩、姿态引人注目。但其对于景观设计的协调。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有“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精练性”的艺术特征,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则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重写实、大量应用草坪、花卉和植物材料丰富多彩。造景中应用的园林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3大类。园林植物造景原则有根据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多样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平衡、均衡、韵律和节奏及统筹安排等原则。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绿量与景观质量不成比例、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没有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正确预见。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园林植物是指栽植或保留于庭园、公园、林间、路旁、水滨、岩际、地面、盆中,以增加景色供人们观赏的植物。植物造景定义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这是较为传统的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定义,内容较为单一。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
(1)功能性原则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种植设计,为了达到防止眩光的目的,确保司机的行车安全,中央分隔带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城市滨水区绿地中植物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过滤、调节由陆地生态系统流向水域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而提高河水质量,保证水景质量;在进行陵园种植设计时,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植物配置时常常选择青松翠柏,对称布置;而在儿童公园内一般选择无毒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进行自然式布置,并且与儿童活泼的天性相一致。
(2)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而是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基本美学原则。这就需要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
(3)生态原则 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同时根据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时应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本文转自:园林吧 http://www.yuanlin8.com/plants/2075.html
植物抄配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植物规划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
2、植物规划要以乡土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
3、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4、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
5、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植物比重作出适合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
园林植物配置就是运用自然界中的乔木、灌木、藤木、竹类及草本、地被植物,在版不同的环境条权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使之成为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生动画面。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城市中建筑林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如再破坏自然资源,必将自我毁灭。只有重视植物资源,重视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拯救人类。
中国古典园林中由于园主人生活其中,需大量的居住建筑,因此建筑密度很大。现代的园林设计显然不能再按过去的模式来建园,人们渴望自然,渴望绿色。因此园林中以植物造景为主已成为国际园林发展的新趋势。植物造景不仅能提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植物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