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和路床有什么区别:
1、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稳定坚实,由于地形的变化,一般分为路堤和路堑两种,高于天然地面的填方路基称为路堤,低于天然地面的挖方路基称为路堑,介于两者之间的称半填半挖路基
2、路床: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有零填及路堑上路床(路面底面以下深度0~30cm),下路床(路面底面以下深度30~80cm)。
3、路床的主要作用是排水和散布载重力。水泥稳定碎石是基层,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是底基层,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组成的。
基层、面层如下图:
(1)路基结构层划分示意图扩展资料:
沥青类路面基层作用
沥青类路面通过厚度较薄的柔性面层分布传递荷载于基层,常须铺筑较厚的基层作为承重层;有时当基层厚度较大时,还可视受载情况和当地材料供应情况等,分两层铺筑。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可以是一层、二层或三层)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上层为主要承重层,称作基层;位于主要承重层之下用质量较差一些的材料铺筑的下层为次要承重层,称作底基层。
基本要求
1、强度和刚度: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产生不容许的残余变形,不产生剪切破坏(粒料基层)和弯拉破坏(结合料稳定基层)。基层的刚度(回弹模量)与面层的刚度相匹配,如面层和基层的刚度差别过大,面层会由于过大的拉应力产生的拉应变而开裂破坏。宜优先采用结合料稳定基层。
2、稳定性:有足够的对水稳定性和抗冻性(冰冻地区)。调查试验表明,水分从沥青路面中蒸发出来要比渗透进去困难得多、慢碍多。通常要限制不用结合料稳定的材料中小于0.5mm颗粒的含量和塑性指数。
3、平整度:有足够的平整度。薄的沥青面层的平整度受基层平整度的影响大,特别是沥青表面处治通常只有1.5~3cm厚,几乎不能调整基层表面的不平整。基层的不平整,常反映于面层。
与面层的结合基层应与面层结合良好,它可以减少面层底面的拉应力和拉应变(一般情况下可减少50%以上,甚至减少到原来的1/4)。它可以使薄沥青面层不发生滑动、推移等破坏。为此,基层表面应稳定、粗糙、干燥、无尘、无松散颗粒。
4、厚度与宽度:厚度由设计确定,但其最小厚度要大干由篪工工艺所要求的最小厚度或当地经验所认定的最小厚度。宽度应大于其上面层的宽度,一般每边至少宽出25cm,以利面层的碾压和设置路缘石或平石。
道路结构层包括copy道路面层及道路基层。道路面层是铺筑在道路基层上面的各种面层,如水泥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黑色碎石面层、碎石灌柏油面层等。道路基层指土路基上铺筑的各种结构基层,又是道路面层下面的基层,如:二渣基层、碎石基层、水淬渣三渣基层、石灰土基层、粉煤灰基层,道路结构层中要包括砾石砂隔离层等的结构层。
公路是一层状的带状结构物。从下到上,分为路基和路面。路基按从下到上分:下路基、上路基和路床,路面从下到上分为:垫层、基层(分为底基层、基层)、面层(下面层、中面层、上面层)。
路基一般是指土路基
路面包括基层和面层
路床是指路基的0~80cm
路堤是指路基的80cm以下,150cm以下称下路堤,80~150cm称上路堤
面层指路面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次,一般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
基层指路面面层以下,路床以上的结构层,一般为半刚性基层,也有柔性基层和刚性基层
底基层是指下层的基层
垫层指铺设于基层和路床之间的过渡层,一般为级配砂砾或级配碎石。
(3)路基结构层划分示意图扩展资料:
公路工程的特点:
1、造价高、投资大。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一般是非常巨大的,其建设工程合同的价额基本上是几千万、上亿甚至几百亿,这是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所不可比拟的。
2、点多、线长、面广。
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从建设里程上来讲从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都有,涉及的施工区域可能不止一个省、市,尤其是国道干线的建设,一般都要跨越几个省市以上,施工范围是相当广的。因此,工程的建设是不可能只由一家施工企业单独来完成的,需要多家合作,分点、分段建设完成。
3、质量要求高,形成时间长
每条公路都是特有的、惟一的,一经建成,在短时间内将不会进行重复性的投资建设;同时,建设一条公路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因此,在公路工程的建设时间,就要对建设产品提出较强的质量要求,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密切配合,材料、动力、运输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施工沿线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尽可能创造高质量的公路建筑产品。
路面基层分为上基层和底基层,底基层在上基层之下,在土基或垫层之上。土基就是没有做过处理的一般路基。
根据设计规范规定,路基25公分一层填筑压实。对于铁路路基,尤其是高速铁路路基,严格执行每层压实后的厚度为30cm以内。
(4)路基结构层划分示意图扩展资料
路基施工工艺及流程
1、低填浅挖
道路沿线地势高低起伏,对于填方高度小于1.5m的低填路段及挖方高度小于0.8m的浅挖路段,设计时考虑从原地面挖至路床底(即路槽一下0.8m范围内换填4%生石灰土后再施工路面结构部分。
2、素填土
根据本段地基勘察报告,沿线局部路段有0.4~3.5m深的素填土,由于素填土结构疏散,堆积年限短,设计考虑当素填土厚度≤0.8m时,清除素填土,回填合格的路基填料;当0.8m<厚<3.5m,清除耕植土后,翻挖原装素填土,掺6%生石灰回填压实。
路基可分石方路基和土方路基(区别也就是填石和填土);
路面结构层从回下至上一般分为答:垫层、基层、面层(注意是一般,也可能只有基层和面层),其中基层根据厚度又可分为下基层、上基层(也有可能只有一层),假如面层为沥青混凝土的话亦又可分为调平层、下面层、中面层、上面层(亦是更具路面设计厚度)。
其分界线
就在土、石路基与基(垫)层之间。
注意
这里所讲的路基
可能是填方路基也可能是挖方路基
一般的填方路基系
路面的设计标高高于原地面标高
就需要填筑
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
需要采用经济性和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填筑
这种情况应因地制宜(选择填筑材料
一般情况是石头或土)。
当路面设计标高低于
原地面标高
就需要挖方
假如本来基础材质和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挖到设计标高
稍作处理(精加工)就可以作为路基了
1、土质是一样来的。只不自过路床和路堤的概念不同,路床指的是路槽底部一定深度的部分,无论是填方路堤还是路堑,因为这部分承受路面荷载,对其性能有一定要求,所以路床具有普遍上的意义。划分上下层当然是不同层位对土质的要求不同了,主要是指压实度的考虑。
2、我帮你解释一下这些概念。首先路基有两种形式:路堤和路堑。填方就叫路堤,挖方就叫路堑。所以说如果是填方,路堤和路基的概念就是一致的。而路床就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也就是说它属于路基的范畴,是路基的一部分。
3、底基层是路面结构的一部分,路面基层分为上基层和底基层,底基层在上基层之下,在土基或垫层之上。土基就是没有做过处理的一般路基。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
路基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一、本体
路基本体包括用天然土、石所填筑的路堤和在天然地层中挖出的路堑,其轮廓及各部分名称如图1所示。它直接支撑轨道,承受通过轨道的列车荷载,是路基的主体。路基本体根据地质条件和填筑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路堤、路堑、半路堤、半路堑、半堤半堑、不填不挖路基六种基本形式。
二、排水
地面排水设备:用来将有可能停滞在路基范围以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到路基以外,并防止路基以外的地面水流入路基范围,以免下渗浸湿路基土体或形成漫流冲刷路基边坡,如侧沟、排水沟、天沟等。
地下排水设备: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修筑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用来截断、疏干、引出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以使路基及边坡保持干燥状态,提高土的稳固能力,如排水槽、渗水暗沟、渗井等。
三、防护
坡面防护设备:用来防护易受自然作用破坏而出现坡面变形的土质边坡,如铺草皮、喷浆、抹面、护墙、护坡以及为防护崩塌落实而修建的拦截和遮挡建筑物,如明洞、棚洞。
冲刷防护设备:用来防护水流或波浪对路基的冲刷和淘刷,如铺草皮、抛石、石笼、圬工护坡、挡土墙、顺坝、挑水坝等。
支撑加固设备:用来支撑加固路基本体,以保证其稳固性,如挡土墙、支挡墙、支柱等。
防沙、防雪设施:用来防止风沙、风雪流掩埋路基,如各种栅栏、防护林等。
四、路堤
路堤是指全部用岩土填筑而成的路基;
路堤的几种常用横断面形式:
1、矮路堤(填土高度低于1.0m者)
2、高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8m(土质)或20m (石质))
3、一般路堤(填土高度介于两者之间)
4、浸水路堤
5、护脚路堤
6、挖沟填筑路堤
五、路堑
路堑是指全部在原地面开挖而成的路基。
路堑横断面的几种基本型式:全挖式路基、台口式路基、半山洞式路基。
路面由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路缘石及中央分隔带等组成。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可分为面层、基层、垫层,有时在面层下还设有联结层。各结构层次的作用如下:
(1)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作用,以及大气变化的最不利影响。
(2)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中去。
(3)垫层。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及基层的强度和刚度的稳定性以及不致产生冻胀与翻浆的病害。
(7)路基结构层划分示意图扩展资料
在工程上,道路从结构上分为路基和路面两部分。
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垫层,垫层不一定有,基层就是常见的水稳层这些,面层就是行车的那层了,这里不一一细说,每层说开了都是一大篇;再说路基,路基也就是常说的土基层,通俗点说,你清了表土,挖好了一条槽,准备在上面铺混凝土或者沥青路面,从这条槽低土开始往下的部分都叫路基,而接近槽低的一部分土也叫路床,路床是路基的一部分。
路面基层分为上抄基层和底基层,底基层在上基层之下,在土基或垫层之上。土基就是没有做过处理的一般路基。
根据设计规范规定,路基25公分一层填筑压实。对于铁路路基,尤其是高速铁路路基,严格执行每层压实后的厚度为30cm以内。
(8)路基结构层划分示意图扩展资料
路基依其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有两种基本形式:路堤和路堑,俗称填方和挖方。铁路路基的作用是在路基面上直接铺设轨道结构。
因此,路基是轨道的基础,路基荷载,既承受轨道结构的重量,即静荷载,又承受列车行驶时通过轨道传播而来的动荷载。路基同轨道一起共同构成的线路结构是一种相对松散连结的结构形式,抵抗动荷载的能力弱。
建造路基的材料,不论填或挖,主要是土石类散体材料,所以路基是一种土工结构,经常受到地质、水、降雨、气候、地震等自然条件变化的侵袭和破坏,抵抗能力差,因此,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坚固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对于高速铁路,路基还应有合理的刚度,以保障列车高速行驶中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这要看你们那条路是怎么设计的,一般是清表以后就是路基填方—路面底基层—路面内基层-路面面层容。
路基填方又看情况分,比如碎石桩—碎石垫层—土工布—碎石土—土工格栅—填土,根据填方高度的不同还分上路堤、下路提、上路床、下路床呢,看要求比对规范吧,呵呵